一位落魄公子,為何春秋五霸中有四個都看好他?他們的誰先稱霸

司馬貞《史記索隱》說:“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這也是如今歷史學界與歷史教科書上通用的一種說法。

一位落魄公子,為何春秋五霸中有四個都看好他?他們的誰先稱霸

然而,這五位霸主的霸業都與一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春秋時代的準霸主,楚成王。楚成王一生滅國十一,曾打敗過宋國、齊國,還曾將鄭國、魯國、曹國、衛國、陳國、蔡國、許國等中原諸侯都納入自己的麾下。可以說楚國在先秦時成為超級大國,楚成王是最重要的奠基者。

所以,齊桓公敬畏他。在召陵之盟,是楚成王剋制了自己的野心,與以齊國為首的中原諸侯聯軍成功議和,才成就了齊桓公的完美霸業。否則若雙方開戰,鹿死誰手還很難講,就算齊國獲勝,也將遭受重創。

所以,宋襄公敬畏他。泓水一戰,宋襄公慘敗於楚成王,並傷重而亡。雖然在臨死之前,宋襄公死鴨子嘴硬,認為自己是謹守軍禮,奉行仁義,但他內心恐怕也不得不承認,宋楚實力相差甚遠,他與楚成王爭霸,實在是自不量力。

所以,秦穆公也敬畏他。如果不是楚成王將流亡國外的晉國公子重耳護送到秦國,秦穆公也不可能扶持重耳成為晉文公。而如果不是楚成王將一代賢才百里奚讓給秦穆公,秦國也不可能迅速大治,成為西方霸主。

所以,晉文公也敬畏他。當初晉文公流亡楚國,受到楚成王盛情相助,所以晉文公答應復國後,與楚交戰退避三舍,其實是不想與楚為敵。楚成王也不想與晉文公正面交手,奈何楚國大將成得臣違反王命,擅自出擊,導致城濮一戰,楚軍大敗,除了自己的若敖私卒大部保全,陳蔡鄭許的僕從國軍隊全都損失慘重,而楚國申息兩邑的地方部隊,也損失殆盡。楚成王本來就惱火成得臣違逆王命,如今又打了敗仗,於是派人對成得臣說:“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意思說你現在回國,何顏面對申息父老?

成得臣知道自己死定了,但他還想爭取一下,便讓他的兒子成大心去向使者求情,請求戴罪立功。

然而,楚成王最終拒絕赦免成得臣。這是一個猜忍權謀的君王,當初成得臣違逆王命,他就故意少給軍隊,讓成得臣用自己的若敖私卒作為主力去攻打晉軍。這樣成得臣無論勝敗,尾大不掉的若敖族都會被削弱。可沒想到即便在大敗之下,成得臣還能保住自己家族的部隊,損失的只是申息兩邑以及僕從國的兵馬——這讓楚成王更加惱火,便想趁此機會除掉成得臣;成得臣若不服造反,則乾脆一股腦滅掉若敖族,一勞永逸。

然而,成得臣並不想因為自己而牽連整個若敖族,若敖族只想專權,不想造反,於是成得臣最終沒有回國,而在連谷(今河南西華境)自殺身亡。

成得臣死後,楚國的權力開始重新洗牌,若敖族的頭號反對者、蒍氏家族的蒍呂臣升任令尹,晉文公聽到這個訊息後,大喜過望說:“人莫予毒!蒍呂臣實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我擊其外,楚誅其內,內外相應!”晉文公在楚國待過好大半年,他知道蒍呂臣在楚國貴族中根基尚淺,威望不夠,恐怕難以鎮服若敖族,所以晉文公說他執政最多隻能做到維護自己,而無法造福百姓,所以也就再也無法威脅到晉國了。

身為一代梟雄,喜歡玩弄謀略權術也很正常,但玩過頭就會引火燒身。成得臣之死並未對若敖族傷筋動骨,反而讓若敖族團結一致,想要給楚成王點顏色看看。恰好此時,楚國太子商臣地位不穩,若敖族便聯合商臣發動政變,逼楚成王自殺。

成王想臨死之前吃一隻熊掌,做個飽死鬼。殘忍的商臣卻連父親的這個臨死的要求也不肯答應,繼續逼迫,成王只好自縊而死。

一位落魄公子,為何春秋五霸中有四個都看好他?他們的誰先稱霸

事實上,楚成王也沒那麼愛吃熊掌,只不過熊掌要煮上好幾天,可以拖延時間,等待援軍。老父親這點小計謀,兒子當然一眼看穿。

於是,曾讓中原諸侯戰慄膽寒的一代梟雄楚成王,就這樣淒涼死去,曾經的威名與武功,頓如水消失在水中,杳無痕跡。他這一生,曾與春秋四位霸主都展開過激烈競爭,然而無論勝敗,每次都不幸地淪為配角,眼睜睜地看著那座霸主的小金人被別人捧走,到最後還悲慘的在自己親兒子手裡領走了盒飯,他的運氣真可以說差到了極點。

一位落魄公子,為何春秋五霸中有四個都看好他?他們的誰先稱霸

而商臣即位為楚穆公後,便將若敖族的首領、成得臣之子成大心升為令尹。從此,若敖族在楚國的權勢越來越重,從公元前627年到公元前605年二十餘年,楚國四任令尹都是若敖族,這導致楚穆王的兒子楚莊王即位後大權旁落,只得韜光養晦,苦等機會,然後一飛沖天,全滅若敖族,最終實現了祖父楚成王的兩大夢想——鞏固王權與稱霸天下。

楚成王死時,楚莊王不過五六歲,看不出什麼雄才大略。但楚成王地下若有知,自己的孫子原來這麼厲害,亦當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