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在軍中,將領們如狼似虎,殘酷壓榨士兵。明初,朱元璋創立屯田制,聲稱:“朕養百萬之兵,不廢費百姓一粒糧”,然而,由於宗室和官僚們瘋狂兼併土地,這一制度遭到破壞,失去田地計程車兵被迫去為將領耕種,飽受其剝削和奴役。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各級官吏還拖欠剋扣士兵的軍餉、號衣等給養。弘治十年,兵科給事中吳世忠上疏:“將官推舉,多以賄通,一握兵權,如獲私寶,既求償債,又欲肥家,役軍多至千人,侵屯動以萬計,扣剋賞賜,以賄權貴如此也。十月風霜,士甲無綃,妻居無煤,幼兒裸體。問其故,則曰:‘役繁糧薄,苦於奉將。’”這段話的意思是,將領提拔全靠賄賂 ,一旦上位就拼命盤剝軍卒,役使上千名士兵,侵吞上萬畝屯田。士兵們在寒冬裡沒有冬衣,家裡也沒有取暖的煤,孩子沒有衣服穿,只能裸體。他們如此悲慘的原因,是勞役繁重,糧食短缺,還要孝敬將領。

在邊關重鎮大同,糧餉拖欠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巡撫都御史劉麟說:“大同等衛軍士……十三年不發月糧。”十三年不發軍糧,士兵們的生活有多麼不堪,也是可想而知。

將領們這種毫無人性的貪酷,把士兵逼得走投無路,有的逃亡,有的則鋌而走險,發動兵變。在嘉靖一朝,大同發生了四次兵變,其中以1524年和1533年的兵變最為嚴重。

1524年,大同鎮在修築城堡時,官員貪汙,竭力壓縮開支,致使軍人勞役沉重,家眷無法安置,而且將領督工苛刻,殘酷虐打士卒。結果引發眾怒,激起了兵變,參將賈鑑、巡撫張文錦、知縣王文昌被殺。這場兵變歷時九個月才得以平息,兵變中,大量百姓被殺戮,財產損失不計其數,邊關的社會安定和軍事防禦體系遭到嚴重破壞。

十年後,這一幕再次上演,將領冷酷嚴苛,視士卒為草芥,繁重的勞役和殘忍的刑罰,使士兵們忍無可忍,再次釀成大規模兵變。

1533年,蒙古人越過黃河放牧,並準備大舉侵入大同。大同巡撫潘仿得到這個情報後,急忙上報朝廷。兵部尚書王憲認為,應該在大同設定總制和提督,以此加強大同的軍事組織和指揮能力。他推薦劉清源擔任總制,郤永擔任提督。”朝廷同意了他的主張,於是劉清源和郤永即刻前往大同赴任。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當時,大同的總兵是李瑾,他也是王憲推薦的。針對蒙古鐵騎即將到來的進攻,李瑾認為應該設法遲滯他們的機動性,所以他向新到任的總制劉清源建議,在天城以西挖掘一道長達四十里的壕溝。劉清源表示同意,指示將士卒分成兩班,輪流施工並派李瑾負責督工。當時正值十月,天氣轉冷,大同已經下了一場大雪,工地上積雪過尺,寒風刺骨,士兵們沒有冬衣,被凍得苦不堪言,更兼工程浩大,工期緊迫,大家都非常疲憊。但是李瑾毫不體恤,他不僅日夜逼工,還動則施以鞭撻杖責。為了恫嚇士兵,他還發明瞭幾種軍法中沒有的酷刑,稱為“攔馬、纏腰”等等,每天要打傷許多人。

工程進行了十幾天後,上一班士兵結束工作回城休整。就在他們精疲力盡地剛回到駐地時,突然接到命令:明天一早全體前往工地,限三天完成施工,否則以軍法嚴懲。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士兵終於忍無可忍了,當夜,季富子、王寶等六七名士卒酒後爆發,他們舉起火把,振臂一呼,立即得到六七十人的響應,李瑾未及逃跑,死於亂刀之下。

巡撫潘仿驚聞兵變,倉皇上奏朝廷:“將法刻,兵悉變,請置之勿問。”意思是兵變因將領太過嚴酷所致,應該予以疏導,不能強硬鎮壓。劉清源也上奏說:“兵悉變,法不可廢,請討。”意為士兵們都反了,應該依法嚴懲,馬上派兵討伐。

大同僉事孫允中當時正在蔚州巡視,聞訊趕回大同,發現士兵們並未全部譁變,在他的建議下,潘仿只抓了幾個為首計程車卒,對其他人不予追究。

朝廷接到奏報後,兵部尚書王憲指示:“兵未必悉變,脅從罔治,渠魁必殲。”意為士兵沒有全部參加叛亂,只懲辦首惡,脅從不問。並派人按這個意思在大同城裡張貼告示。

但是劉清源以總制的名義也貼出告示:“五堡之變,朝廷姑從寬處,乃復稔惡不悛,以戕殺主帥,天討所宜加者。”意為十年前的那次五堡兵變,朝廷從寬發落了,但你們這些人這次又殺害將領,絕不會再輕饒了!當年兵變中被寬恕的人看到告示後都心驚膽戰,互相商量該怎麼辦。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孫允中看到告示後,情知不妙,立刻押著抓到的譁變士兵趕到總制府,勸說劉清源,首惡已經抓獲,不能再大開殺戒了。而且十年前的事朝廷早已做了處理,再翻出來恐怕會出大事。

但是劉清源不聽,他派參將趙剛帶三百騎兵去抓捕當年參加過兵變的人。當晚,士兵們全部譁變,在街上設定街壘與趙剛的人馬對抗,最終趙剛只抓到了八十人。

這次兵變牽涉很廣,各級軍官都有捲入,比如總兵朱振、指揮馬升、千戶楊林等等,因而使形勢變得非常詭異複雜,劉清源甚至抱怨:“城中衣冠之族悉從賊。”意思是大同官員都反了。

軍官們參與其中是因為兵變與他們利益相關,如果他們的隊伍被裁撤,或者要追究他們的領導責任,他們的利益將嚴重受損,因此他們要利用和引導士兵們的行動對大同主政者和朝廷施加壓力,謀得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捲入兵變的不僅有將領,甚至還有宗室,劉清源上疏說:“宗室登城,自謂曰首惡矣。”又說:“城中宗室士夫悉從賊,負朝廷矣。實天欲厭此城矣。”

大同城是代王府的所在地,如果以大軍攻城,勢必玉石俱焚,王府財物和家眷在亂軍中也難得以保全,所以宗室們也反對劉清源不分良莠,全面鎮壓的政策。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更嚴重的是,參與兵變的一些軍官,帶有投機目的,他們希望透過利用兵變謀取私利,朱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大同兵變的發生雖然主要是由將領的暴虐所致,但與他的挑唆也不無關係。

朱振原來是宣府總兵,1524年兵變時,他因貪汙罪被關押在大同監獄中,亂軍砸開監獄後,把他迎出來,擁他為首領。他一方面與士兵們約法三章,要求不傷害宗室,不殺人放火,不搶劫府庫,並替他們向朝廷請求寬宥,另一方面又與鎮撫官員合謀捕殺兵變頭目。朝廷為了儘快平息事變,免了他的罪責,讓他官復原職,協助朝廷派駐大同的大員平定兵變,他是1524年兵變的最大受益者。雖然《明實錄》記載他是被亂軍脅迫,不得已才當了他們的首領,但刑科給事中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中就質疑他“釁起,樂因變自利,其宿心也。”意思是他本意就很高興看到發生兵變,然後加以利用,為自己謀好處。

1533年時,朱振已經呆在大同十年了,是一個在軍中有許多黨徒的“坐地虎”,他對朝廷新派來的總兵李瑾很牴觸,便時時挑動士卒對李瑾的不滿,希望生出事端,再次從中得利。由於李瑾帶兵冷酷殘暴,許多士卒就找朱振哭訴。他於是趁機抹黑了李瑾一通,然後又說:“往年張文錦之變,軍人豈獨與於總兵官不敢發邪?”意思是當年兵變時,士卒們殺了巡撫張文錦,難道就不敢殺總兵嗎?聽他這麼說,當時參與兵變的王福勝等人的情緒被煽動起來了,他們恨恨地說,我們一定要殺了李瑾!

兵變發生後,朱振再次被亂軍擁戴為首領,他也準備藉此再次牟利。然而,這次他卻失算了,劉清源認定他就是兵變的背後主謀,恨透了他,他對孫允中:“朱振謀主也!”然後以談判為名,把他誘騙到自己的駐地陽和,用毒酒殺了他。

殺了朱振後,劉清源派孫允中去大同城,對城裡計程車兵宣講:“首惡已經伏法,不會再累及無辜,要他們放下武器,明天迎接官軍進城。”

士兵以為沒事了,也就放鬆了戒備。

第二天黎明,劉清源帶領西南兩路人馬來到大同城下,破關闖入外城,並縱兵殺掠,街道上頓時血流遍地,屍體枕籍,財產被劫掠一空。城內士兵見狀知道上當了,馬上關閉內城門拒敵。中午,郤永帶領東路人馬趕到,城內亂軍衝出城門迎戰,一番激戰,擊敗官軍,斬殺了參將曹安。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潘仿和孫允中見事態愈發嚴重,急忙趕去阻止,亂軍們認為是孫允中騙了他們,朝廷故意要設計血洗大同,於是想殺了他。孫允中說朝廷沒有屠城的意思,他本人老母妻子都在城裡,怎麼會欺騙大家呢?亂軍中也有人替他說話,說他也是被上面騙了,孫允中這才化險為夷。

隨後,潘仿和孫允中上疏朝廷,說明了大同的情況,指出首惡已經擒獲,不能在再用兵討伐,但是總制劉清源貪功,濫殺無辜,這將導致兵連禍結,對社稷不利。

劉清源也上疏:“叛卒稔惡拒王師,撫鎮郎中僉事皆首惡,撫臣關防在叛軍中。”意為叛軍抗拒官軍,大同的官員都是兵變首惡,連巡撫的大印都在叛軍手中。

王憲看到劉清源的奏疏後認為巡撫潘仿阻礙官軍平叛,便讓言官彈劾他,將他去職。侍郎黃綰反對用兵,也被貶往雲南。王憲隨後又增調大軍前往大同鎮壓譁變。

為了阻止戰火燃起,孫允中再次去見劉清源,請求他不要進攻大同。劉清源指責他替叛軍說話,將他羈留在懷仁,並讓人彈劾他,罷了他的官。

劉清源還在通往京師的各個關卡上嚴加盤查,不讓大同官員的奏疏送達朝廷。然後派郤永領軍日夜攻城,然而大同城牆高大堅厚,官軍久攻不下。劉清源再次上疏要求引御河水淹大同,王憲同意了。劉清源就派郎中李文芝和主事楚書去做引水工程,準備水淹大同北門。

城內亂軍為了自保,就派人去聯絡蒙古人,希望與他們聯手對抗明軍,他們還把幾個蒙古酋長請到城裡,指著代王府說:“兵退以此酬汝”,把王府當做了酬謝蒙古人的條件。蒙古小王子見明朝發生內亂,進軍有利可圖,就發兵五萬來攻擊大同城外的明軍。郤永分並兵抗擊,卻不敵蒙古鐵騎,死傷慘重,大同城上的亂軍也鼓譟吶喊,為蒙古人助威。小王子見明軍已無力再戰,就留一部分精騎與明軍相持,其餘奔襲渾源、應州、懷等仁等州縣鄉村,大肆劫掠七天七夜,當地百姓損失的人口牲畜不計其數。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大同是明朝九邊重鎮,京畿的北部藩籬,一旦有失,京師將陷於危殆。蒙古與大同叛軍勾結攻掠的訊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譁,京師九門開始戒嚴。劉清源上疏說大同兵力不足,要求再設總制。

大同嚴峻的形勢終於驚動了正在病中的嘉靖帝,他發下一道御札申斥劉清源:“咈,不可用也。夫大同叛軍先因殺李瑾,此謀殺主將之罪,法不可赦。原非舉城所為,亦未敢逆朝廷。止是郤永不謀,信從劉源清貪功嗜殺之計,輒便有洗城訛傳嚇城中,致使逆軍劫囚勾虜,抗拒朝廷。既說專剿逆徒,脅從不問,卻又專攻城之計,又引水灌城,看來玉石亦不可得而分也。朕惟大同為京師北門要地,皆不可壞。人而無臂倚以衛頭目乎?況此地此民皆祖宗所遺,今源請必欲城破人誅,果忠乎?否乎?前日將二人調置別用,將以專討渠魁,豈有今日之患?今又不可輕聽伊說。卿等亦不可不慮將來事。縱源清幸成功,不知此地何以興復。可罪去二臣,掣還諸路人馬,別遣文武大臣果能曉事者,使專意備虜,密令多方計擒逆賊之魁者,庶免老師傷財。源清既能了事,如何又添官?豈非官多事擾乎?”這份御札的大意是說,大同亂軍殺害將領罪不容赦,但這不是大同全體軍人所為,可是劉清源和郤永因為貪功,就想屠城,還把反對殺戮的兩位大臣罷了官,結果導致亂軍與蒙古人內外勾連。劉清源還想用水灌淹大同,就算他成功了,可是大同城又怎麼重建?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增設總制,而是派能幹的大臣趕緊設法抓到兵變的禍首。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當時進攻大同的明軍長時間暴露在野外,腹背受敵,處境危險,而且糧道斷絕,全軍隨時可能崩潰。郎中詹榮見形勢危急,便冒險聯絡亂軍首領馬升,一番勸說,成功使他同意投誠,然後讓他做內應,派人暗中在城牆上打洞,把亂軍首領抓捕後送給官軍。劉清源表面同意詹榮的計劃,實際上準備趁機攻入城中。當城牆上的洞快要打通時,他突然下令灌水,結果打洞的人全被淹死。馬升感到自己被騙了,憤恨至極,從此守城更加堅決。

劉清源見人馬損失慘重,攻城無望,又受到蒙古人的威脅,再也支撐不住了,便稱病請辭,嘉靖大怒,將其罷斥,派戶部侍郎張瓚替代劉清源為大同總制。

張瓚趕到大同後,馬上下令停止攻城,連夜請來被罷職的孫允中,商議平亂事務。

第二天,張瓚派主事楚書來到城下喊話,說明總大同制已經換人,重申朝廷只殺首惡不問脅從的態度。他隨後進城,給每一位沒有參加殺死李瑾計程車兵發了免死證書,並向亂軍首領馬升說明屠城不是朝廷的意思,而是劉清源肆意妄為,馬升表示願意聽命朝廷。當天夜裡,黃鎮等二十四名兵變首惡被斬首。

第三天,孫允中奉張瓚之命入城,他看到城裡的景象非常悲慘,老弱因飢餓而死者相枕藉,士卒多月沒有領到糧食,不法之徒趁機偷盜搶掠。他立即開倉賑濟百姓,並將作奸犯科者繩之以法,社會秩序得到了恢復。

明朝將官殘酷壓榨士兵,欠餉13年,大同再次爆發兵變,總兵被殺

又過了一天,張瓚親自來到城下,命各路攻城官軍退到二舍之外。然後他與御史蘇佑在儀仗引導下隆重入城,當眾宣讀聖旨:“大同亂軍雖兇愫,實皆良民,朝廷不得以用兵,止除首惡及行刃重犯,餘皆不問。”並按皇帝旨意對眾人實行賞賜:“脅從無罪者,事平亦各給銀三兩。”參與兵變計程車卒不僅保住了性命,還得到三兩銀子,皆大歡喜,大家山呼萬歲,這場歷時五個月的大同兵變,終於平復。

事後,劉清源被削籍去職,郤永被降級,潘仿、孫允中官復原職。

大同鎮十年間連續發生兵變,造成“墩營間有損壞”、“府庫空虛”、“行伍離散”,軍事防禦能力遭到嚴重削弱,明朝統治秩序也遭到衝擊,明政府被迫採取措施來緩解社會矛盾。除將劉清源等貪功妄殺的酷吏拿問懲辦外,對兵變參與者的處理也比較寬鬆,兵變首領馬升,楊林等軍官得到招撫和封賞。朝廷還免徵了大同士卒當年本應繳納的屯糧;規定守城放哨崗位上的軍卒,以後不再種納屯糧,因為他們已經為國家服役,所以不再承擔其他徭役;責令官府在八月內發放拖欠的軍餉冬衣。這些措施使戍卒所受剝削有所減輕,改善了他們的生存狀態。

圖片來自網路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