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二夫子"的兄弟倆,原來是同年考中的河南省"雙狀元"

"王家二夫子"的兄弟倆,原來是同年考中的河南省"雙狀元"

南陽“王家二夫子”之王鴻儒

明朝戶部尚書王鴻儒,與山東右布政使王鴻漸,史稱“王家二夫子”,文章修養和官宦仕途堪稱楷模。

他們是明代南陽府南陽縣人,今南陽市臥龍區陸營鎮孟家村人。

他們是弘治年間參加鄉試一舉轟動河南全省的“雙狀元”,成就了南陽科舉史上的一段傳奇,孟家村也因此改名為王宅。

對於王鴻儒的最初記憶,源於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的一通珍貴石刻——《重修武侯祠堂記》,由其篆書碑額,蒼樸遒勁,格調高古,令人歎為觀止。

其實明代前中期,王鴻儒以傑出政治家、文學家而名揚天下。

當時明孝宗與名臣劉大夏討論人才,說:“藩臬中如王鴻儒,他日可大用。”大夏回答:“此人才學不易得,誠如聖諭。”

才華橫溢,深得知府提攜

據《明史·列傳第七十三》記載:王鴻儒(1459年-1519年),字懋學,別號凝齋,雖家境貧寒,但聰慧絕頂,過目成誦。

8歲時,他在本村義學教師的關心和資助下入學受教,14歲即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

他工於書法,經常臨摹書法大家歐陽詢、顏真卿的作品,寫字端勁有古法。

段堅是南陽曆史上和“召(shào)父杜母”一樣,深受人民愛戴的父母官。以至於段堅死後,南陽人為他建立祠堂奉祀。在他去世六十年後,一個南陽老鄉千里迢迢來到故鄉蘭州,為他建立牌坊。他以儒術飾吏治,曾寫道:“天下有材皆可用,世間無草不從風。”

成化十一年(1475年),知府段堅為選拔人才,舉辦了由40多人參賽的“才子宴”。16歲的王鴻儒考取第一名,榮獲“南陽才子”盛譽,深得段堅賞識。

段堅選錄前八名,其中七人留在地方當吏員,只把王鴻儒送入豫山(今獨山)書院深造,並以自己的俸祿給予資助。

豫山書院是專門為唐藩宗室而建,因而王鴻儒學習期間,與幾位唐王府子弟結下了深厚友誼。

成化十三年(1477年),王鴻儒學業完成。應段堅極力邀請,他來到南陽府衙擔任書佐,即負責起草文書的秘書。他出茅廬即政績優異,更受段堅青睞。

第二年,王鴻儒被提升為做提學副使,協助教授管理南陽的教育文化事宜。

成化十八年(1482年),按照段堅對王鴻儒的人生規劃,他辭去南陽府衙的差事,和吳萍結婚後讀書備考。

次年秋,王鴻儒參加在開封舉行的三年一次的鄉試。這次鄉試共錄取40名舉人,他不負眾望,考取第一名,榮獲“解元公”的盛名。

那時,段堅身患重病。參加鄉試後的王鴻儒,放棄了難得的會試機會,迅速回到南陽,精心照料段堅,直到他離開人世。

之後王鴻儒心懷悲痛,不忘“伯樂”段堅的厚愛,在家發憤讀書,備戰下一屆會試。

正是有了愛才若渴的知府段堅到處揄場、提攜恐後,王鴻儒才得以步入仕途,且政績卓越,地位崇高,權傾一時。

"王家二夫子"的兄弟倆,原來是同年考中的河南省"雙狀元"

步入仕途,為政清廉自持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王鴻儒到開封參加會試,考中二甲第六名,賜進士出身,步入仕途。時年28歲。

他被授於南京戶部主事(相當於知縣)。在金壇,他救濟災民,除暴安良。老百姓安居樂業,讚不絕口。後被授為戶部員外朗,官職由六品升為五品。

之後,他在安徽淮安、鳳陽等地,摧收賦稅,懲治貪官,政績卓著。

弘治四年(1491年),王鴻儒升遷為工部郎中,攜夫人及二子到京城做官。在任其間,對所經辦的各大建築工程,悉心管理,持籌握算,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經費,而自己兩手清風,離塵出染。

弘治九年(1496年),王鴻儒被調任為山西提學僉事(按察使的佐理官,四品),歷任四年,其間審理了大量冤案錯案,確保了一方平安。

後來,他晉升為山西提學副使,成為一省專管教育、文化的地方高階行政長官,使得山西的文化教育、名勝古蹟建設、戲劇等事業蓬勃發展。

王鴻儒在山西執政九年,多次遊歷河朔邊疆,面對邊民受外族入侵、顛沛流離、慘遭蹂躪的災難,寫下千古佳句《過武寧關》,表達對邊民悲慘生活的無限同情,對戍將無能的不滿及對名將英雄的呼喚。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帝駕崩,武宗繼位。時值宦官當道,忠良受氣。為人愚直的王鴻儒,不願與之同流合汙,遂萌生退意;特別是晚年體弱多病,更加重了他卻仕還鄉的歸隱情結。

回鄉後,適逢母親患病及下世,王鴻儒守孝三年。其間,他強忍悲痛,傾盡心力,寫下著名散文集《凝齋筆語》。

宦情久似浮雲薄,爭奈君恩未有涯。

然而,封建文人根深蒂固的濟世忠心,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忍辱負重的品質操守,使王鴻儒在求隱而未隱中苦苦煎熬著,掙扎著,最終不忍離去……

正德四年(1509年),50歲的王鴻儒,被任命為“國子監祭酒”,為國家最高學府的最高長官。

後因父親病危及離世,他再次回到故鄉南陽王宅赴喪。

正德七年(1512年),朝廷任命王鴻儒為南京戶部侍朗(即尚書副職)。在任三年,對於紙幣印製、銅錢鑄造和金融、財稅、商業、外貿,他加大執法力度,利國利民。

正德十年(1515年),56歲的王鴻儒京城履新,擔任吏部右侍朗(二品),成為朝廷要員。他清正自持,不受私謁。主持考察官吏政績、選賢任能、罷免冗官、懲治貪官……對革除明武宗時期的弊端,緩和社會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家二夫子"的兄弟倆,原來是同年考中的河南省"雙狀元"

卒於任上,南京宛城痛悼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鴻儒被升遷為南京戶部尚書(相當於今財政部長),成為朝廷一品大員。

他剛上任,由寧王朱宸(chén)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波及到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面對嚴峻動盪的形勢,王鴻儒受命督軍餉,父子共同奔赴前線,歷經四十二天,官軍終於平定了寧王之亂。

這年九月初九,王鴻儒因搭背瘡發作,醫治無效而卒於南京任上,終年60歲,諡號文莊。

"王家二夫子"的兄弟倆,原來是同年考中的河南省"雙狀元"

千卷舊書田十頃,江山信美不如歸。

遵其生前遺願,王鴻儒逝後,魂歸故鄉山與水。

在南京,10萬官民在瑟瑟秋風中,號泣跟送這位勤政愛民的大官員,逾境不絕。

在宛城,唐王府王爺親率儀衛部隊開道為其送終,大小轎50餘頂,車輛100餘乘,加上各色執事、陳設、百耍、樂人,浩浩蕩蕩,葬於南陽王宅村東北角。

其陵園佔地一百多畝,內有朝廷名仕題詞數十首。在墓的西道旁,豎起一座下馬碑,文官到此下橋,武官到此下馬。

嘉靖元年(1522年),王鴻儒冥壽63歲。明世宗朱厚熜坐朝後,感念其不世之功,令南陽知府在其陵園內,重修了三門、碑樓、祠堂等,建築宏偉,不同凡響。

"王家二夫子"的兄弟倆,原來是同年考中的河南省"雙狀元"

王鴻儒之墓

王鴻儒人品高爽,表裡洞然,好學與善,博聞強記。

作為一名知名學者,他博古通今,治學嚴謹,務窮理致用,為後世所推崇。

作為一名傷時感事的文學家,他抨

擊時政,傷悼世風日下;關心民生,同情人民疾苦。

作為一名遊宦大江南北三十多年的政治家,他勤勉努力,頗知法度,為官清廉,深受吏民愛戴。

尚實而惡虛——

其為政為生為文的態度,

為我們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和悠長的思索。

王鴻儒作品《凝齋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