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生跌宕起伏,該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白居易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這一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圓融佛、道。為官正直、政績卓越卻並不迂腐,得意則踏實做事,失意則通達放曠。年少得意,老去偕隱,可無論用世也好,歸隱也罷,白居易將人生的各種經歷都處理得遊刃有餘,如魚得水。白居易的一生,可謂是古代士大夫標杆式的存在。

1。 四次宦海沉浮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他自幼聰穎,敏而好學。16歲抵達長安,考科舉,求功名。袖文顧況,得其青眼:“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17歲《詠王昭君》兩首,揚名長安,轟動一時。而隨著清廉的父親漸漸衰老,也無法再繼續供給他遊歷的財資,他只得省吃儉用,發奮仕途。可25歲時父親的去世讓他不得不暫別繁華的長安,歸鄉守孝。這次的潛心讀書,便花去了四年的光陰。

公元801年,白居易二十九歲,將近而立,高中進士。《唐摭言》載其春風得意之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元和元年四月,憲宗策試製舉人,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縣尉、”,這一年他34歲。緊接著,35歲授歲授翰林學士;36歲任左拾遺,與朋友之妹楊氏結婚。一路拔擢,風光無限。

但由於其文骨錚錚,進言不諱,“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因而遭受讒言:815年,居易43歲,為宰相武元衡遇刺要求平冤昭雪,被小人參奏詩中犯母歿諱,是為不孝,貶官江表刺史,再遷江州司馬。由此有《琵琶行》之“江州司馬青衫溼”。

白居易一生跌宕起伏,該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820年冬,轉任、。821年,加,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822年,白居易上書論河北軍事,不被採用,請調外地。7月任命刺史, 825年,接任刺史。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武宗六年(846年)卒於洛陽,年75。

2。 四次生離死別

白居易的一生,不僅在高位與卑職間起伏跌宕,飽歷仕途險惡而不改本心,更是經歷了四次生死別離,銘心刻骨。儘管他失意時出入花街柳巷,滿嘴“樊素口,小蠻腰”,“三嫌老醜換蛾眉”,但對於一些情感卻是矢志不渝,一往而深。

樂天生逢亂世,兩歲時祖父母相繼去世,九歲去鄉避亂,在宿州符離安居。11歲又遷江浙一帶。再次回到河南,已是相隔幾十年之久,官居河南尹之位,卻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年少離鄉,年邁歸根,雖得善終,卻也是漂泊半生,實乃悲慼。

樂天25歲喪父,後其母看花墜井而亡。居易也因此遭貶,未能在後日高位時得以侍贍雙親。

25歲歸家守父孝,戀於鄰家農女湘靈。在與高門楊氏完婚後時常將湘靈贈送的繡鞋拿出晾曬,以免發黴。而歷經周折再見湘靈,兩人已是年逾不惑,湘靈也終身未嫁。

“居易與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舉,交情隆厚”,元稹謫江陵府士,居易冒阻進言,據理力爭;左遷江洲,“不以數千裡為遠。嘗與稹書,因論作文之大旨”;官居蘇杭,與浙東元稹相距不遠,更是唱和往來屢未斷絕,終成《元氏長慶集》、《白氏長慶集》,詩壇並稱“元白”;831年元稹去世,832年,居易為其撰寫墓誌銘,所得潤筆六、七十萬錢悉數佈施洛陽。

白居易一生跌宕起伏,該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3。 “為生民立命”與“燒丹”、奉佛

白居易用其一生時間踐其諾言:“自以逢好文之主,拔擢,欲以生平所貯,仰酬。”他敢於直言,要求徹查刺殺宰相兇手,以雪國恥,結果遭讒遠謫,君主見疏;建議憲宗收贖魏徵遺宅,惠其子孫;“既而又請罷河北用兵,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上多聽納”。他又是一個實幹家,在杭州任職“始築堤捍錢塘湖,鍾洩其水,溉田千頃。復浚六井,民賴其汲”;任蘇州刺史更是開鑿七里山塘方便交通,遺址至今猶在;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老驥伏櫪之志猶可聞見。詩歌方面,更是秉承《詩經》風雅傳統,“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呼應其諫官職責。總之,他為這個時代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但與此同時,“居易儒學之外,尤通釋典”。貶謫江洲時,他登覽廬山香爐峰,“愛不能捨,因立草堂”,大有“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鍾”的孟夫子遺風,“居易與湊、滿、朗、晦四禪師,追永、遠、宗、雷之跡,為人外之交。每相攜遊詠,躋危登險,極林泉之幽邃。至於翛然順適之際,幾欲忘其形骸。或經時不歸,或逾月而返”。歸洛陽後,更是賞玩池園,仿《五柳先生傳》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他晚年更是與香山僧如滿等結淨社,經月不葷,自號“香山居士”。

總之,白居易一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秉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原則,盡職盡責。但面臨仕途的困境,“幾淪蠻瘴”,但他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優遊自得,以佛、老圓融生命。白居易是一個聰敏的人,但更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其位則謀其政,無意仕宦則保全自身。他在人生的各種境地中切換自如,最後求薄葬,未請諡,在日益複雜的中晚唐政治環境中脫身而出。同時他歷經滄桑而不改初心,成為了古代士大夫中的典範。宋代蘇軾與其經歷相似,發出“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的慨嘆,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成為兩代天才跨越時空的對話。而《舊唐書》、《新唐書》以及《唐才子傳》也都給予他相當高的評價:“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遊卒歲,不亦賢乎”;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