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對於當代人來說,詩歌距離生活已經漸行漸遠,甚至很多人認為,詩歌這種高雅的藝術不屬於普通大眾,但其實,這個想法是不正確的。

因為最初的詩歌,就是起源於生活和勞動,並且,詩歌可以視為人們對生活和情感的宣洩,而唐朝文學的代表,就是詩歌。

在唐詩裡,詩人岑參有這樣一首極為樸實的詩歌,

這首詩歌的特點在於篇幅不長,而且沒有任何一個字是生僻字,不過,這首詩的最後14個字,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那麼,到底是什麼詩歌呢?

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一.

詩歌與生活

詩歌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而詩歌的衰敗,其實也有自己特有的時代背景,脫離時代的文藝,是沒有前途可言的。

1、

先秦詩歌

最早的詩歌,一般認為是五帝時代的《擊壤歌》,這首歌謠產生的背景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很多部落裡面的自由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並且表達了對這種生活的讚美和謳歌。

此外,《詩經》裡面的詩歌,也都是商周時期社會各界對各自生活際遇的描述,有的是平民對貴族生活的嘲諷,也有的是貴族內鬥中,失敗一方對現實的悲憤。

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2、

詩歌的敗落

從中國文學歷史的角度來說,詩歌最後一次大爆發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而到了90年代以後,詩歌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其實歸根結底的原因在於,80年代開始,中國逐漸從慢節奏的農耕社會轉型為現代化社會,這種社會在90年代開始發力,

到了21世紀以後,高節奏生活的社會終於產生,在高節奏的環境下,人們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經歷去思考、創作、品味詩歌。

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二、

岑參的詩歌

說起岑參,很多人肯定會想起他的那首“北風捲地白草折”,這首詩歌的篇幅較長,內容也很大氣,讀完以後,盛唐邊塞的場景讓人歷歷在目。相比之下,《逢入京使》則是一首短小精悍但卻耐人尋味的詩歌。

而想弄清楚這首詩歌的寓意,還需要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1、

岑參生平

岑參的前半生,生活在一個好時代,岑參出生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剛剛登基,開啟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盛唐時代,可以說,岑參的前半生,都是在李隆基掌權的時代度過的。

玄宗皇帝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因此玄宗一朝,對外戰爭始終不斷,這時期,也是唐朝邊塞詩歌最為繁榮的一個時代。

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高仙芝奉命經營西域的時候,岑參也曾跟隨高仙芝前往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安西都護府,岑參見到了大量不同於中原的異域風情。同時,岑參也看到了邊塞將士的辛苦,自古以來,邊防軍人都是一群為了使命而背井離鄉的人。這些經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岑參的性格,讓岑參變得有擔當起來。

唐玄宗在位後期,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手足無措,逃到了巴蜀躲避安祿山的追殺,岑參在這個時候,參與了擁立唐肅宗登基的活動,並且始終跟隨唐肅宗,為唐肅宗平定安祿山的叛亂而奔走。

甚至還透過詩歌,記敘了自己在唐肅宗身邊。以及參與平定安祿山叛亂的生活日常。長安光復以後,岑參還跟隨唐肅宗的鑾駕返回,準備在長安繼續為朝廷貢獻自己的力量。

安史之亂結束後,岑參的仕途有過幾次反覆,最終在唐德宗在位時期去世。可以說,岑參的一生都在奔波中度過,不過,前半生的奔波是岑參主動追求,而後半生則有一些被動的意思。

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2、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岑參在西域的時候,恰好遇到了準備回京城的使者,想到自己離家這麼久,不知道家裡人是否還好,於是,岑參委託使者幫自己帶個口信給家鄉的人,表示自己一切安好,希望家鄉的人勿念。

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前兩句可以理解成從西域往東方的長安眺望,總是感覺長路漫漫,畢竟,這裡距離家鄉可謂萬水千山,而每每想起遠在長安的家人,就會痛哭流涕,甚至兩個袖子都會被淚水浸溼。

而最後的兩句則讓人倍感驚豔,字面看上去,似乎意思是因為相遇偶然,加上邊塞艱苦,因此無法寫家書回家,所以只好希望使者給自己帶個口信給家人,但實際上則是詩人不願意耽誤時間。

這首詩歌無一生僻字,篇幅也不長,卻被視為驚豔千古的作品

如果仔細品讀最後這兩句詩,仔細體會詩人的這種心情,讀者會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而這種共鳴,宛如有千言萬語一樣,但是,這千言萬語又無法用理性的語言來敘述和表達。

畢竟,人類是有情感的生物,其中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惦記,是最為讓人百感交集的情感,這些情感,彙集成的一句話,就是這首詩最後的這兩句,因此,這兩句詩驚豔后世千古。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原創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