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情節的描寫十分詳細,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注重描繪細節的同時,還懷有一種宏偉的大局觀。

作者借《三國演義》這本書深刻的描繪了當時三國時期的恩怨情仇,那種熱血沸騰的戎馬征程,可以說令眾多讀者受其感染,體會到其中的豪放氣概。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片片比比皆是,並非只有武打場面才能讓人感受到緊張與激動,那些精妙絕倫的計謀更是令人嘖嘖稱奇。在三國的眾多計謀之中,“空城計”無疑是其中相當精彩的一部分,被人們廣為傳頌,流傳至今。

空城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諸葛亮成為了託孤大臣。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雖然蜀漢政權的皇帝是劉禪,但所有權勢都掌控在諸葛亮手中。我們都知道不論是小說中還是真正歷史上,諸葛亮都算是一個“智多近妖”之人,但偏偏在獨掌大權後他卻用一件事硬生生拖垮了蜀漢,使得其成為三國中最先出局的那位,這件事就是北伐。

五次北伐使得本就因戰亂而生活的水深火熱的百姓們再度拖進深淵,且從第一次北伐開始,就已經呈現了一邊倒的局面,說實話這段歷史我真是沒想通,諸葛亮怎就鐵了心要勞民傷財整北伐呢?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輸掉了決定性的戰役,街亭之戰。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街亭失守後司馬懿率大軍連奪蜀軍三座城池,直逼後方機關西城,西城危在旦夕,城內人心惶惶,且已無兵可用。諸葛亮急忙讓大軍撤退,但是司馬懿的行軍速度十分之快,沒幾日就抵達了西城。

情況萬分危急,此時諸葛亮再率領一些老弱病殘出去迎戰顯然是不明智的;可如果固守城池的話,司馬懿一心強攻,不消幾日也可以把西城攻下來,到時候諸葛亮肯定在劫難逃,蜀軍群龍無首,自然潰不成軍。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情急之下,諸葛亮心生一計,連忙叫人把蜀軍旗幟隱藏起來,叫士兵把城門敞開,並且派遣幾名士兵裝扮成百姓的樣子,去街上掃地。自己則帶著兩個從小就跟著自己的書童,在高樓上拂袖彈琴。

城內很多士兵對諸葛亮此舉深表疑惑,心想諸葛亮為什麼不抓緊時間逃跑反而在這裡等著司馬懿來抓,這不是自投羅網嗎?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不久之後司馬懿大軍果然來到城下,看到城門敞開,旗幟毫無蹤影,還有幾個百姓在那裡掃地,不由得心生疑慮。生性多疑的他派遣士兵去前方打探情況。這時諸葛亮突然彈奏曲子,一開始的調子十分溫和,後來慢慢變的急促起來,司馬懿的疑心越發的重了。

他望向諸葛亮身邊的兩個童子,按照道理來說,如果諸葛亮是在裝腔作勢的話,他身旁的這兩個書童看到這種陣仗,肯定會嚇得腿腳哆嗦。但是他發現這兩個書童只是神色平淡站在諸葛亮的側後,冷靜之極。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曲聲越來越急促,到了極點之後,琴絃應聲而斷,一聲脆響徹底顫動了司馬懿緊繃著的心,他再也顧不上其他。根據他對諸葛亮的瞭解,城內必定有伏兵,再看了看兩個神色淡然的童子,他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於是急忙下令撤退。

不費一兵一卒,不過兩個童子一曲琴音,便將司馬懿大軍嚇得退離,從此空城計被傳為美談,代代相傳,成為了“三十六計”之一。那麼司馬懿如此疑心錯了嗎?其實司馬懿的考慮並沒有錯,他知道可能是諸葛亮在裝腔作勢,所以他把關注點放在了兩個書童上。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要知道小孩子心性不堅定,是最做不得假的,如果諸葛亮只是在虛張聲勢,那麼兩個童子必然異常慌張,可他們全程都十分淡定,彷彿司馬懿一旦進城必定插翅難飛。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且就當時的戰局,曹魏大軍已經是大獲全勝,萬一中計豈不是得不償失?於是諸葛亮特意把伴隨自己身邊多年的書童帶上,這兩個書童什麼大場面沒有見過?早就已經練就了一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心境了。所以從一開始,司馬懿就一直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

空城計最大的倚仗,其實是城樓上的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到後撤兵

不過話說回來,故事僅僅是故事,在正史裡面,空城計是不存在的。並且司馬懿和諸葛亮在這個時候並未碰面,第一次北伐曹魏的主帥是曹真,此時司馬懿還在洛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