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是聖童,成年後是清官,戰地百姓盡情謳歌這位太守

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小時候是聖童,成年後是清官,戰地百姓盡情謳歌這位太守

在古代的史料文獻以及文學作品之中,有個地名的出現,就會讓人感到血腥和寒冷,那就是漁陽。那是在燕昭王時設立的郡治,位於今天密雲區十里堡鎮統軍莊村附近。長期以來,這裡都是北方的邊地,因此,關於漁陽的詩詞眾多,幾乎成為了征戍之地的代名詞。

就是如此,邊地的戍守將士,成為了捍衛國家尊嚴的長城;邊地的百姓,成為了最艱難的民眾。《漁陽老婦歌》開篇就是“漁陽老婦白髮多,去年歸自斡難河。”漁陽百姓的苦,不僅僅是條件惡劣,更在於時刻有刀兵之災。然而,在東漢光武帝劉秀時代,他們迎來了一段好時光。

小時候是聖童,成年後是清官,戰地百姓盡情謳歌這位太守

其實,東漢剛剛建立的時候,情況與西漢初年極為相似。雖然劉秀兵不血刃平定天下,但國力的凋敝,戰亂的摧殘,讓東漢政權對付北方遊牧民族時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因此,劉秀採取休養生息的國策,儘量減少衝突。只不過,遊牧民族在膘肥馬壯的時候要來劫掠,在食不果腹的時候也要來哄搶,實在是太難招架。

直到公元34年,一位文武全才的太守來到漁陽,徹底改變了這一切。他叫做張堪,名字可能比較陌生,他的孫子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

小時候是聖童,成年後是清官,戰地百姓盡情謳歌這位太守

張堪出身於南陽大族,很小就成為了孤兒,但他做出了一件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他將父親留下的百萬遺產,都轉手送給了堂侄,自己則遠遊拜師學文。在長安時,因為品德高尚,文采風流,被人成為“聖童”。被稱呼為“神童”的人很多,“聖童”這個稱號,小珏遍觀史書,也只有同為東漢的循吏任延、藥王孫思邈,張堪則是第一個獲此驚人讚譽的。

劉秀還是普通布衣時,就見過張堪,而且還誇獎這個少年的學識。由於年紀太小,張堪錯過了在劉秀身邊建功立業的好時機。但是,張堪卻在東漢建立之後,被劉秀器重,屢次升遷。兩漢講究戰功,文人出身的張堪真正揚名,還是在他奉命協助大司馬吳漢征伐公孫述的戰鬥中。

小時候是聖童,成年後是清官,戰地百姓盡情謳歌這位太守

當張堪率領七千騎兵趕到戰場與武漢會合時,吳漢軍中的糧草已經不足七日,軍心渙散,人心思退。張堪立即面見吳漢,說服主帥不要退兵,並定下了速戰速決的策略。最後,也就是吳漢按照張堪之計,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劍斬公孫述。

打敗公孫述之後,張堪獲得的珠寶輜重不計其數,十輩子也花不完。然而張堪卻一一登記入冊,不取分毫,返京覆命的時候僅僅乘坐一輛破車而已。這讓劉秀大為感慨,更加器重。又經過幾年的考察,劉秀終於將張堪任命為漁陽太守,放在最重要的崗位上。

小時候是聖童,成年後是清官,戰地百姓盡情謳歌這位太守

天知道邊地太守有多難當,尤其是在東漢剛剛建立的年代。然而,張堪卻盡職盡責,交出了一張極為精彩的答卷。他曾經率領數千騎兵,一舉打敗匈奴萬騎的進攻,從而奠定了漁陽堡壘的地位。北方遊牧民族,都將漁陽作為畏途,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對內,張堪親自帶領士兵巡邏,嚴查可疑人等,肅清當地的流寇和姦細,讓百姓真正鬆了口氣。他還動員百姓,在狐奴縣開闢了八千多頃良田,這讓吃不飽的邊城百姓,逐漸過上了殷實的生活。

張堪鎮守漁陽八年,獲得了史家盛讚的“漁陽惠政”。但是,金盃銀盃不如口碑,當地老百姓甚至編寫了民謠《兩岐歌》讚頌他:

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小時候是聖童,成年後是清官,戰地百姓盡情謳歌這位太守

這首民謠的意思是,桑樹繁茂沒有旁枝,麥子在豐收時結雙穗,張君在此為政,讓我們樂不可支。後來人們將麥結兩穗形容吏治清明,樂不可支更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成語。

可惜的是,就在劉秀要徵召張堪入京的時候,張堪卻不幸病逝。不過,這位清官、廉吏雖然離去,卻讓清明之風永存,成就了史書讚不絕口的佳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