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有項"葡萄常"的絕技,為何傳女不傳男,五個傳人全都未婚

大家好,我們的子萱愛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我國的非遺名錄中,有一個專案的名稱很獨特——葡萄常。但大家千萬不要誤會,“葡萄常”並不是種植葡萄的技術,而是製作玻璃葡萄的技術。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這項製作葡萄的絕技,在清朝時期便已出現,但這項非遺為何只傳女不傳男,最終導致五個傳人全都未婚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清朝時有項"葡萄常"的絕技,為何傳女不傳男,五個傳人全都未婚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894年農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六十歲大壽。而慈禧為讓大壽典禮更加隆重,一年前就讓造辦處做前期的準備工作。按照慈禧的規劃,她先在皇宮中接受大臣的朝賀,然後從西華門出宮,去往頤和園,最後開大宴。

從行程安排上看,造辦處的工作重點在“頤和園”。造辦處的官員在籌辦前,特意開了一個小會,討論整體的裝點風格。慈禧太后非常喜歡新鮮的東西,官員們決定從民間請一些技藝高超的工匠,加入設計行列。正因如此,居住在南城花市一帶的韓其哈日布,被召進宮。

清朝時有項"葡萄常"的絕技,為何傳女不傳男,五個傳人全都未婚

韓其哈日布被稱為“葡萄常鼻祖”。剛開始,他選用陶泥製作葡萄,但泥葡萄不透明,質感還非常差。經過不斷專研後,韓其哈日開始使用玻璃,將其燒化後,再用吹管吹成一塊塊晶瑩剔透的葡萄珠,並噴上特製的材料。看起來非常逼真,讓人愛不釋手。

慈禧太后是個有名的戲迷,三天兩頭就得聽戲。在六十歲的壽宴上,光緒皇帝特意請來京城最好的戲班。但大家在頤和園大戲樓看戲的過程中,慈禧卻被一個小東西給吸引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朝時有項"葡萄常"的絕技,為何傳女不傳男,五個傳人全都未婚

在看戲的過程中,慈禧突然發現桌案的架子上,掛著一株葡萄,晶瑩剔透,讓人食慾倍增。北京已經進入冬天,哪裡來的葡萄。慈禧並未多想,讓身旁的李蓮英採摘,給自己食用。李蓮英連忙回覆:“太后,那串葡萄是假的。”

這串葡萄就是韓其哈日的作品。慈禧聽後非常驚奇,特意召見韓其哈日布,將其賜名為“常在”,並賜給他一塊橫匾“天義常”。從此以後,韓其哈日製作的“葡萄常”就出名了,慈禧太后都喜歡的物件,絕對是好東西。

清朝時有項"葡萄常"的絕技,為何傳女不傳男,五個傳人全都未婚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繼承人,將其繼續發揚光大,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但“葡萄常”在傳承的過程中,卻遇到一個大麻煩。常家傳技有一個“特殊”的規矩,只傳女不傳男。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常在是想將技藝傳給兩個兒子,但他們根本耐不住性子,無法長時間坐下來弄玻璃珠子。常在看到這一幕後,才立下“傳女不傳男”的規矩。為讓家族的絕技不外傳,常家姑侄五人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她們終身不嫁。

清朝時有項"葡萄常"的絕技,為何傳女不傳男,五個傳人全都未婚

隨著時間的發展,朝代的更迭,傳人們相繼去世後,“葡萄常”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即將面臨失傳的困境。但慶幸的是,唯一健在的常老師,為讓“葡萄常”傳承下去,她不顧自己七十歲的高齡,將技藝手把手傳給常家兩姐妹。

“葡萄常”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除了吹制需要豐富的經驗,慢工出細活外,給葡萄上色更是一大難題。葡萄常最大的特點是“以假亂真”,所以,上色非常重要,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

清朝時有項"葡萄常"的絕技,為何傳女不傳男,五個傳人全都未婚

在兩姐妹的共同努力下,“葡萄常”不僅恢復生產,還融入現代元素,製作工藝變得更為精湛,併成功入選為國家級物質遺產保護名錄。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紫色、綠色、綠中透紫的葡萄常。各位讀者,你有沒有一種想要吃掉它的衝動呢?如果大家對葡萄常感興趣,可以去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館看一看,並近距離感受它獨有的魅力。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