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讓林則徐苦熬歲月,曾國藩夢中百般焦灼

清代考試現場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讓林則徐苦熬歲月,曾國藩夢中百般焦灼

乾隆三年,(1738)在開科取士前夕,兵部侍郎舒赫德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摺,強烈建議廢除八股文,認為“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並從理論高度提出,取消八股和科舉制的勢在必行。

乾隆將奏章下發給禮部進行復議,結果吏部一致反對舒赫德的主張,並對其提出的建議進行駁斥,此後八股取士照常進行,又延續了一百多年。禮部對舒赫德的駁斥的理由也十分充分,“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於科舉,科舉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於時藝,科舉之弊,詩、賦只尚浮華……”大意是科舉制度已近千年,不是你一個人說取消就取消的,接著上升到一切文化形態上來說“凡宣之於口,筆之於書,皆空言也”,而八股取士畢竟還是要靠紮實基本功才能得來,雖然存在一些弊端,只能“循名責實,力除積習”。

這次討論八股取士話題以舒赫德全敗告終,其實早在康熙二年時,建議廢止八股的倡議就曾拿到禮部的研究會議上,最終禮部以壓倒性態勢獲得了保留八股取士的地位。

此後八股取士一直佔據清代科舉主流,嘉慶三年,(1798)十四歲的林則徐考上秀才,六年後考取了舉人,此後數年,林則徐考試皆失利,不得已去做師爺謀生,直到嘉慶十六年,二十七歲的林則徐終於在會試、殿試考取第五名進士,苦熬歲月中,林則徐終於成了作八股文的行家裡手。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讓林則徐苦熬歲月,曾國藩夢中百般焦灼

考場艱辛的林則徐

中興名臣曾國藩從湖南大山走出來,一路北上考試,一生也吃盡了八股的苦頭,雖然最終透過科舉進士及第,卻對八股文心有餘悸,多年後還對此評價說:“自制科以四書文取士,強天下不齊之人,一切就瑣言之繩尺,其道固已隘矣。”《曾文正公文集》就是說以八股文取士,這個辦法已經太狹隘了,考官又不一定有水平,答案也沒個標準,只能憑藉主觀瞎摸,如盲人摸象,於是將許多有操守的讀書人淘汰在外。有趣的是,關於考試,曾國藩甚至在出任兩江總督後的高階官員時,對此還心有餘悸,形成夢境:“夢在考場中考試,苦澀不能下筆,不能完卷,焦灼之至!驚醒。”在夢裡他因為答不上考題,非常焦急,以至於如噩夢般的驚醒,可以想見曾國藩當年在科舉道路上的異常艱難,以至於他年之後還在為此膽戰心驚。他在醒來後自我總結說:“餘以讀書科第官躋極品,而學術一無所成,亦不能完卷之象也,愧嘆無極!”《曾國藩日記》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讓林則徐苦熬歲月,曾國藩夢中百般焦灼

學而優則仕的曾國藩

清代社會上一般把“八股文”形容成敲門磚,意思是用它敲開仕宦大門,能夠中進士,做了官,就不需要做八股文了,就可以將其視同爛磚頭扔掉。實際並非如此,以林則徐為例,他點了翰林後,便有了資格外放主考官,但是這種機會必須透過加派差事的考試,叫做“考差”。翰林院的翰林到了一定時期,也要考試,看看學問有沒有荒廢,如果成績不好,則將派到外省出任地方官,不讓留在翰林院,這叫“散館”。林則徐在其日記中記下來嘉慶二十一年二月考試情況“司文會,出‘四書’題:‘性相近也’二句。詩題‘仁義為巢,得巢字,故人家在桃花岸,得花字’。本日作文一篇。”林則徐最後終於考試優秀,獲得外放主考官。

後來的曾國藩為了獲取外放主考官,因擔心過度勞累學習八股文,不得不吃補藥。在家書中這樣寫到:“男因身子不甚壯健,恐今年得差勞苦,故現服補藥,預為調養,已作丸藥二單”,此後經過曾國藩苦學後,終於考試名列前茅,外放四川主考官,一時風光無限。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讓林則徐苦熬歲月,曾國藩夢中百般焦灼

清代考卷

林則徐、曾國藩算是八股考試運氣好的。後來為曾國藩非常賞識的大學問家俞樾,被其與李鴻章一同評價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拼命著書”。此前俞樾中進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複試中,他的表現尤為出色。這年複試的詩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詩,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國藩賞識,曾贊:“此與‘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宋祁詩)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命運彷彿和俞樾開了一個大玩笑,此後竟然因為在河南學政崗位上也因為八股出題而被彈劾罷官。他出《論語》截搭題:“君夫人,陽貨欲”,當時葉赫那拉慈禧剛生下同治被咸豐寵愛,俞樾因政敵的咬文嚼字,大肆附會為影射並上書彈劾,因而將俞樾罷職,因出色八股得來的功名因八股出題又被革去,實在是考場風雲的前世今生。

八股文到底有多可怕,讓林則徐苦熬歲月,曾國藩夢中百般焦灼

清代匾額

1901年,清政府正式宣佈廢除八股文,兩年後,科舉制度的受益者,八股文的高手張之洞上書慈禧,力促在廢除八股文的火候下一併取消科舉,認為科舉不廢,“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自永遠沒有實在之學,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十萬進士》此後不久的1905年,清廷正式宣佈全面取消科舉制度,四年後,執掌中國的大清王朝宣佈滅亡,清朝未能等到新學校的人才成效便倉促地結束了二百多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