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一般,我們把投靠外族勢力的傀儡政權蔑稱為“兒皇帝”,比如偽滿政府之類,有時候也把沒有骨氣、向外族屈服的投降分子稱為“兒皇帝”,比如南宋的趙構等。歷史上,還真有一位一點不打折、不慘假的“兒皇帝”,他就是後晉高祖石敬瑭,他認了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這個乾爹比他小十歲哦!為了當上這個“兒子”,石敬瑭可下了血本,連燕雲十六州都送出去了,才換回個爹。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軍力較強、依次更替掌控中原地區的,有五個政權,分別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被稱為五代。其他林林總總的政權中,有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稱帝了的,被統稱為十國。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戰亂不斷,後晉是五代中的第三個定都於中原的政權,石敬瑭是後晉的開國皇帝。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本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心腹大將,英勇善戰,李嗣源很看重他,還把女兒嫁給了他。李嗣源死後,他的兒子李從厚和養子李從珂爭奪帝位,石敬瑭幫助李從珂弒殺了李從厚。李從珂當上皇帝后,任命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封了趙國公,還賜了他“扶天啟運中正功臣”的稱號,但李從珂並不信任他,反而很是忌憚他、防範他。有一次,石敬瑭的妻子李氏參加完李從珂的生日宴會後,想要早點回家,李從珂喝得醉醺醺的,對李氏說:“這麼著急回去,是要和石郎一起去造反嗎?”石敬瑭聽了李氏回來學舌後,認為李從珂是酒後吐真言,就開始屯兵屯糧做準備,以防不測。石敬瑭和李從珂,兩個人先是相互試探、之後矛盾一步步升級,最後終於翻臉,打了起來。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徹底翻臉,就意味著造反,以石敬瑭的實力,對付整個後唐還是力量不足的,對此,石敬瑭也早有計劃,他計劃向契丹借兵,承諾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且每年進貢大量財貨,還認契丹主為父,自己以兒國自稱,石敬瑭也是想好了對策才敢撕破臉的。看到石敬瑭開出的條件,耶律德光喜出望外,心想這個傻帽,這也太捨得了,真是傻大膽傻大膽的。耶律德光立即御駕親征,領兵殺入雁門關,李從珂做夢也沒想到石敬瑭這麼喪心病狂,引外族入境,一時措手不及,最終兵敗自焚。

於是遼主耶律德光親自冊封石敬瑭為新任皇帝。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對耶律德光而言,是不是白得一個大自己十歲的孝順兒子沒啥要緊的,把燕雲十六州攬入了懷中,才讓他做夢都能笑醒。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分別為幽州(今北京)、雲州(今山西大同)、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洲、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包含了今天的北京全境、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燕雲十六州的境域很為險要,易守難攻,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也是中原王朝北部邊境的天然防禦屏障。而且,燕雲十六州不僅是重要的軍事防線,還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政治意義,燕雲十六州地處草原遊牧經濟向農耕經濟過渡的地帶,土地肥沃,降水充足,這裡經濟富庶、人口稠密,割讓之後,燕雲十六州成為了契丹最重要的賦稅來源和兵員來源,燕雲十六州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了長城沿線。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五代十國之前,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王朝手裡,石敬瑭的割讓,使此後的中原王朝,像是在頭頂懸了一把利劍,遊牧民族的鐵騎隨時可能南下,隨時都有亡國危險,因此,圍繞收復燕雲十六州,中原王朝多次北伐。

五代時期最英明神武的君主周世宗柴榮親征遼國,本來一路凱歌高奏,打到了幽州城下,就在柴榮準備乘勝奪取幽州的時候,結果突發疾病,英年早逝,真是非常可惜、非常遺憾。

北宋開國之初的三位君主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因為燕雲十六州,都與大遼王朝發生過軍事衝突,但都未能如願,最終在真宗一朝,宋遼雙方都疲於戰事只好和解,簽署了“澶淵之盟”。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說出來你別不信,著名的昏君宋徽宗曾經收復過燕雲十六州。除了愛好文藝、生活比較講究、分不清好賴人、選錯了職業之外,說起來宋徽宗也沒啥大毛病,曾經也是有志青年,也時刻把“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祖訓記掛在心頭。瞌睡送枕頭,遼朝馬植來降,作為投名狀,馬植帶來一個資訊,獻上一條計策。資訊是遼國宮廷內部發生了叛亂,國力大減,且跟新近崛起的金國仇恨很深;計謀是“聯金滅遼”,借金國之手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徽宗高興得不要不要的,立刻任命馬植為外交使臣,負責與金國商量滅遼之事。由於收復故土失地的執念,宋徽宗頂住了國內的各種反對意見,與金國簽訂了“海上之盟”,假金之手,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但也正是在這次戰事中,宋朝徹底在金國人面前暴露了軍事上的無能,最終導致了靖康之恥的發生。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直到四百多年之後的明朝,朱元璋在南京誓師北伐,徐達、常遇春採用朱元璋的“斷其羽翼”的戰略,先是攻克山東、河北等地,最後再揮師元大都(北京),把元順帝打跑、趕到了蒙古草原,至此,燕雲十六州才重回中原王朝的懷抱。

認賊作父、出賣領土主權之後,“兒皇帝”石敬瑭眾叛親離,日子別提多難過了。先說契丹人吧,由於索要的供奉數額太大,石敬瑭一時搜刮不上來的話,遼國就會派人來臭罵他,石敬瑭還得畢恭畢敬、點頭哈腰地領罵。契丹人那邊有個紅白喜事之類的,他都得趕忙地去送禮,路上的使者絡繹不絕。認了爹,就又多出一堆幹奶奶、乾媽、幹叔伯、幹兄弟的,乃至契丹的諸王、元帥、大臣,都得去巴結、去意思意思,這些人小不如意,就罵罵咧咧、口出惡言,石敬瑭都忍了下來。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倒是能忍,他的臣民可就越發瞧不起他了。他的心腹大將劉知遠當初就不同意割讓燕雲十六州,劉知遠說:“稱臣也就可以了,認爹就太過分了,多給他們點金銀財寶也就算了,國土就不要割讓了,只怕日後會成為國家的後患,後悔就來不及了。”可惜石敬瑭鬼迷心竅,就是不聽。如今看到石敬瑭這副醜態,劉知遠越來越和他離心離德,開始擁兵自重、對他陽奉陰違。

因為出使契丹太屈辱、太受氣,很多官員拒絕出使,兵部尚書王權因恥於向遼太宗跪拜,寧肯丟官,也不去當使者。石敬瑭在屈辱中當了七年“兒皇帝”,憋屈地死了。石敬瑭死後,他的繼任者石重貴很有骨氣,不肯向遼國稱臣,被遼滅國。後晉一共存在了十一年。

燕雲十六州與“兒皇帝”石敬瑭

雖說古代的皇帝奇葩一籮筐,石敬瑭還是拉低了帝王的底線。金元時期的大儒、深得忽必烈賞識的郝經寫詩諷刺石敬瑭:“稱臣呼父古所無,石郎至今有遺臭”。時光流轉,至於你是不是大眼睛雙眼皮,早已沒人在意,就留下“兒皇帝”這麼一個標籤,被人不齒,史家蔡東藩的評點“名節攸關,豈宜輕隳!”頗為到位,做人還得要點臉!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 祝棠愉

參考書目:《新五代史》《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