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難得吃一次肉,士兵不怕死就吃!

古代行軍打仗是艱苦之事,戰場條件惡劣,時常飢一頓飽一頓,飲食十分不規律。軍糧也質量堪憂,沒什麼可口的飯菜供給,平時能吃上一口肉已經是十分奢侈的事了,但是有一種肉,士兵是不能隨意食用的,這是什麼肉呢?

古代打仗難得吃一次肉,士兵不怕死就吃!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除了要具備強悍的戰鬥力外,還要有充足的後勤保障,才能打勝仗。一支王牌軍隊的後勤保障,也是和戰績成正比,甚至直接影響了戰爭的結果。古代戰爭中沒有坦克、飛機、裝甲車等現代化軍事武器,都是依靠人力與戰馬來執行軍事行動。因此對於單兵作戰能力與團隊協作配合要求很高,無論是人還是戰馬,都是需要充足的體力來戰鬥。

古代打仗難得吃一次肉,士兵不怕死就吃!

古代軍糧有小麥做成的大餅,還有炒熟的袋裝小米,這些食物易於儲存和攜帶,是古代軍糧的首選食物,條件好的軍隊,還會偶爾開開葷,蒸上熱騰騰的大米,再配上些許豬羊肉,但這是非緊急狀態下,安營紮寨確保安全後,才能如此進食,大部分行軍時間內,兵貴神速都是一切從簡,以大餅和袋裝小米為食。

古代打仗難得吃一次肉,士兵不怕死就吃!

戰場條件惡劣,戰機也是稍縱即逝,因此打仗不能按部就班地刻板行動,隨機應變是每一位優秀將領的必修課。在很多戰爭中,後勤部隊因為道路坎坷或者被敵軍攻擊,並不能及時將糧草運至前線,在人跡罕至的野外戰場,一旦斷糧士兵們只能就地取材,獵殺周圍的動物來充飢,獵物被打完只能無奈殺馬填飽肚子。以上食物都被吃盡,到了極端時刻就挖野草、剝樹皮作為食物。為了活命,一切可以塞進肚子的東西都能吃。但有一種食物,士兵們不能也不願意食用,那就是魚肉,這是有原因的。

古代打仗難得吃一次肉,士兵不怕死就吃!

第一,古代人封建迷信思想嚴重。魚類生活在水中,如果在水中捕殺,死魚會翻上白肚皮,翻白的魚在軍中是不吉利的預兆,代表了傾覆、失敗。於是乎,古人認為在軍中吃下翻肚皮的魚,會厄運上身,這是每一個想打勝仗計程車兵不能接受的。

古代打仗難得吃一次肉,士兵不怕死就吃!

第二,普通士兵沒有資格吃魚肉。魚在古代是上流社會才能食用的食物,普通人根本沒有資格吃,也吃不起魚肉。魯邵公曾送給年輕時的孔子一條鯉魚,孔子感動的淚流滿面,為了回報邵公的恩賜,他除了更加賣力工作外,還將自己的兒子改名為“孔鯉”。由此可見,魚肉在古代並不是誰都能吃的,在軍中也只有將軍有資格食用,士兵私自享用會觸犯上官,有殺頭的危險。

古代打仗難得吃一次肉,士兵不怕死就吃!

第三,吃魚肉太麻煩。我們都知道吃魚的過程很繁瑣,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敵軍不會給對手留下吃魚肉的時間,這邊還在大眼瞪小眼地吃魚肉,沒等到挑完魚刺,敵軍就殺到眼前了,總不能每一位士兵隨身攜帶一條魚,邊衝鋒邊挑刺。因此魚肉這種食物也不適合在軍中食用。

綜上所述,古代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嚴重,再加上沒有專業的營養師合理搭配食物,所以在軍中不以魚肉為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現代軍隊的炊事班食物,不僅能給士兵提供充足的體力,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合理搭配膳食,所以魚肉在現代軍營中,也是很受歡迎的食物了。

【參考資料:《解秘中國古代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