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楊二嫂”讓我們明白:見不得我們好的,往往都是熟人

文章作者:琢磨君

很喜歡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

我確實不時解剖別人,但更無情地解剖自己

。”

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瞭解他人與瞭解自己,都是不斷增長智慧與聰明的過程,前者可以讓我們讀懂他人的人性,後者可以讓我們明白自己也有同樣的人性特徵。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會發現他對人性特徵的總結,經常是一針見血。

比如說,魯迅寫了一篇文章叫《故鄉》,他筆下的“楊二嫂”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見不得我們好的,往往都是熟人。

魯迅筆下的“楊二嫂”讓我們明白:見不得我們好的,往往都是熟人

話說,魯迅在外面打拼了20多年,也算是小有成就,名利雙收,打算回老家一趟,順便看看老家房子與老家的熟人。

魯迅正在和母親聊天時,門外突然走進一個50多歲的老女人,用著尖利的怪聲對著魯迅大叫道:咿呀,你都成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

魯迅一臉愕然,不知道說話的女人是誰。

那女人連忙套近乎地說道:不認識我了麼?小時候,我還抱過你咧!

(大家有沒有發現:熟人當中,總有些人,喜歡以長者的姿態,說他曾經抱過我們,好像與我們關係很親密一樣,其實只能算是認識罷了。)

魯迅的媽媽見氣氛有點尷尬緊張,連忙圓場說道:孩子多年出門,很多都忘記了。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魯迅這才有了點記憶,的確小時候在家對門有個賣豆腐的楊二嫂,那時人們都叫她“豆腐西施”。

魯迅筆下的“楊二嫂”讓我們明白:見不得我們好的,往往都是熟人

但是眼前的女人,完全變了模樣,讓魯迅認不得:擦著白粉,顴骨很高,嘴唇很薄。

楊二嫂見魯迅一臉懵逼,還挺高冷的樣子,於是兩手插在腰間,像圓規一樣張開兩腳,臉上顯出鄙夷的神色,對魯迅挖苦地說道:

你都忘了?這真是貴人多忘事,貴人眼高啊!

魯迅畢竟是個知識分子,於是禮貌地站起來解釋:“哪有的事,哪有的事,還請見諒。”

楊二嫂見魯迅已經表示了歉意,也就不再多說,而是直接表明此次的來意:

“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魯迅知道楊二嫂想要佔小便宜,但覺得自己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於是回道:

“我並沒有闊,也需要把這些東西賣了,再離去……”

楊二嫂哪裡肯撒手,繼續冷嘲熱諷,尖酸刻薄地說著:

“阿呀呀,你都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什麼都瞞不過我。”

魯迅筆下的“楊二嫂”讓我們明白:見不得我們好的,往往都是熟人

魯迅當時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在大學教書,卻被楊二嫂說成當了大官。楊二嫂還汙衊魯迅取了三房太太。

魯迅本來就是一個諷刺批評他人的高手,但是被眼前的楊二嫂說得啞口無言。不是因為魯迅不佔理,而是他懶得解釋。

畢竟,當魯迅混好了,認識他的熟人,內心是非常嫉妒的,但願魯迅能夠給他們一點好處;如果魯迅給不了,他們便會心生怨恨,就像楊二嫂那樣說話陰陽怪氣。

楊二嫂見魯迅默不作聲,場面很是尷尬,於是再補上一刀說道:“

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

”,然後憤恨地轉身走了。

最可惡的是,楊二嫂臨走的時候,還把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給順走了。這一切都看在魯迅眼中,但是他一言不發,因為他深知人性的惡,因此沒有感覺任何意外。

魯迅筆下的“楊二嫂”讓我們明白:見不得我們好的,往往都是熟人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明白:說話尖酸刻薄,還嫉妒心強的人,就像魯迅筆下的“楊二嫂”這樣。

楊二嫂和魯迅扯不上親戚關係,只是對面賣豆腐的鄰居,但是見魯迅衣錦還鄉後,心裡很嫉妒: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差別這麼大?為什麼他可以富有,而我自己這麼多年都是老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