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荒,怎樣自救?

2020年開始,全球多達169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晶片短缺的影響,晶片長期供需失衡,

持續的漲價讓不少廠商頭痛,但更吃不消的是交期的延長。

即使經過數月的短缺,半導體產品的交貨時間仍在不斷延長。

在晶片極度緊缺的情況下,迫使一些企業改變發展策略以應對“突發事件”,都有哪些轉變呢?

1

車企放棄“準時制生產”

車企放棄“準時制生產”

汽車行業過去一直採取“準時制

生產”的管理模式,

也稱“無庫存制度”,“準時制生產”是20世紀60年代由豐田首創,其核心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消除一切浪費,從而精準控制庫存並消除庫存成本。

但是,“準時制生產”的管理模式在晶片短缺的背景下反而成為缺點,

主導權易主

主導權易主

全球芯荒,怎樣自救?

安森美半導體執行長Hassane El-Khoury直接稱,“車企需要改變。那種準時制方式是行不通的。”因為半導體制造商需要的是有保證的長期訂單,而不是汽車製造商所習慣的短期靈活性。

全球最大的車用晶片製造商恩智浦半導體的執行長Kurt Sievers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表示,“生產汽車與生產晶片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晶片製造商們希望獲得長達數年的具體預測和能維持數年時間

採購

晶片的約束性承諾,以往汽車製造商與半導體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方式需要改變。”

因此,主導權逐漸從汽車製造商轉向為汽車提供先進技術的晶片企業。汽車製造商們無法再像“一隻800磅重的大猩猩”一樣佔據主導地位,他們需要聆聽並考慮晶片製造商的想法。

率先做出改變的是大眾,大眾決定以更高的供應鏈庫存降低暫時性零部件不足的影響。另外,北汽與imagination成立了晶片公司;多家車企也與芯馳科技等自動駕駛AI晶片廠商直接建立合作關係,從源頭保證晶片供給安全。

使得汽車製造商們排在了晶圓廠客戶名單的

2

最後面

車企自研晶片正在成為汽車行業的新趨勢。

從2020年下半年到今天,晶圓代工價格上漲已持續17個月。

21年年初,業內傳出由於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在晶圓價格已上調20%-40%的前提下,惡化狀況再升級,包括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這四大晶圓代工廠商的產能都將作為競拍品,出現了歷史首見的“競價搶產能”的奇觀,價高者得,上不封頂····訊息一出,立馬在行業內外引發廣泛關注。

之後,臺積電、聯電等多家晶圓代工廠陸續進行了多次調漲,據統計,聯電今年進行了4次調漲價格,累計漲幅已逾五成。隨著臺積電宣佈調漲2022年晶圓代工價格10%-20%後,原本持觀望態度的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等業者再次跟進,目前佔據全球60%晶圓代工份額的部分中國臺灣晶圓代工廠商釋出了2022年漲價的訊息。

全球芯荒,怎樣自救?

在這種產能極度緊缺、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聯電再出新招,要求部分IC設計客戶簽訂

客戶競價、籤長約搶產能

,以今年第4季最新調升後的價格為基準,合約期限平均二年、最長三年,明年起生效。而客戶為了能拿到產能,紛紛搶著與晶圓代工廠籤長約、預付貨款。

3

客戶競價、籤長約搶產能

半導體產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IDM模式,即晶片設計、製造等環節集於一家公司,比如英特爾、英飛凌等;

另一種則是代工模式,由臺積電開創,核心是晶片設計公司無須涉足製造、測封等環節,相應誕生了一批像高通、英偉達、聯發科這樣的無晶圓廠商。

由於無須同時承擔設計環節的高研發投入與製造環節的重資產投入,無晶圓廠商的營收增幅往往快於IDM廠商。

在這一輪“缺芯潮”中,IDM企業顯示出供應鏈更為穩定的優勢。如此一來,半導體產業長期存在的兩種模式似乎伴隨“缺芯潮”蔓延而變得模糊,

“保價保量”合約

2020年下半年,聯發科花費16。2億元新臺幣購置半導體再租給力積電生產。但最為典型的案例莫過於聯電,聯電採取與晶片設計公司三星合作擴張產能的方式,即晶片設計公司出資購買裝置,提供給聯電為其代工晶片。

4

無晶圓廠商向IDM廠商靠攏

這波全球“缺芯潮”引發供應鏈安全隱患,歐美對半導體產業過度集中於日韓、中國臺灣地區表現出了擔憂,提出一系列吸引晶片產業迴流計劃,

無晶圓廠商為了保證產能開始向IDM模式靠攏

5月24日,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表示,美國政府擬向美國本土半導體生產和研究提供520億美元資金

6月17日,美國一個參議員小組又建議,對該國半導體制造業的投資實行25%的稅收抵免。

歐盟不甘落後,它的目標是到2030年在先進半導體制造領域佔據20%的價值份額。此外,歐盟還正考慮建立一個半導體聯盟,其中包括意法半導體、恩智浦、英飛凌和ASML等晶片製造商,以在全球供應鏈危機期間減少對外國晶片製造商的依賴。

除晶片製造商外,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也在採取行動,例如博世已經在德累斯頓開設一家新的晶片工廠,據稱這是第一家專門生產汽車用半導體的晶片工廠。

全球芯荒,怎樣自救?

5

時隔一年多,

“缺芯何時了”這件事一直也沒有定論,產業分析的預測也從“今年Q2是個節點”、“年底會結束”一躍到“明年Q2會緩解甚至到2023年”。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近期更是公開表示:“目前看不到半導體何時會不缺貨,但最終會緩解。”

順著張老的話,我們假裝設想一下,如果市場已供需平衡,不再缺芯,會發生什麼?

此前,據日經網報道,截止到6月底,全球9大半導體廠商(不含Fabless)庫存合計高達647億美元,

瘋狂擴建

其中邏輯晶片、車用晶片庫存增量最為顯著。列入統計的廠商包括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電子、美光、SK海力士、西部資料、德州儀器、英飛凌和意法半導體。

臺積電董事長、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劉德音此前也對業界發出過示警,目前三大因素導致全球晶片短缺,尤其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行業也出現了重複下單的情況,成熟的製程如 28nm 看似供不應求,

半導體產業現有格局將被重塑。

未來趨勢

全球芯荒,怎樣自救?

與此同時,全球芯

片製造商還在瘋狂的擴建,雖然有的晶片製造商有“保價保量”的合約護體,短時間不會陷入被動,但是,

供過於求的現狀

將逐漸加劇。

所以,當晶片不再是搶手貨時,買回來的高價芯該如何處理?價格下跌、大量拋貨已是必然。

早在2009年,TI就曾發生過供過於求的情況,在沒有任何徵兆的前提下,TI突然宣佈全球停產三週並裁員3400人。

各晶片大廠的代理都在拋貨,當年TI Q1業績下滑10%,NXP業績也是一塌糊塗,ST業績更是差得要死,其它大廠也都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有逼老闆下單、提貨的情況發生,但是客戶是真沒有需求。。。

現如今,雖然不是處於當年經濟危機的那種困境,但是,當芯片價格大幅回落時,處於產業鏈中端的貿易商、經銷商極有可能遇到訂單違約、庫存積壓、利潤虧損等問題。為了“活著”,一些企業還可能會被迫接受長賬期···

總之,在全球缺芯的大環境下,誰也不知道往下走的路最終會怎麼樣?但是,晶片產能緊張確實是倒逼了企業開啟技術升級,加速自主晶片的研發,對中國供應鏈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