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四大都督,從謀略戰力來看他們最厲害

東吳的四大都督,從謀略戰力來看他們最厲害

從戰略家的角度看。。。呂蒙完全就是一員將領,真的缺少長遠戰略眼光啊啊啊啊啊啊啊。。。陸遜跟呂蒙雖有相似之處,但兩人在主公處的地位不同,又不好進行比較了。周瑜火燒赤壁,提出二分天下入蜀之謀。魯肅提出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策,在與劉備勢力締結同盟上功不可沒。陸遜打贏夷陵之戰後沒有繼續追擊劉備,東吳反而修復了與蜀國的同盟關係。雖然我覺得這個與陸遜的外交和戰略眼光關係似乎並不大,長文慎入,僅供參考:1、劉備為什麼會伐吳?難道真的是為了報仇嗎?會不會是為了搶回荊州?2、陸遜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何陳壽對他評價挺好,而裴松之可勁兒黑他?至於呂蒙爆關羽後路的舉動,只能解釋為。。。自己沒能力又看不得隊友發育好於是一定要怒坑一把,大家誰都別想爽。說這是維護三方戰略平衡倒也沒錯,不過作為大都督只想著守護自家一畝三分地,缺少長遠進取之心,與他兩個心懷天下野望的前輩還是略有一些差距的。別忘了呂蒙去世之後東吳還是多次嘗試往徐州方向進兵,只是一次比一次慘罷了。在關羽如日中天、劉備屯兵漢中之時沒有選擇打整體實力更強的曹操而是去爆了盟友的菊花,怎麼看怎麼覺得是對未來長期吳蜀二分天下沒自信的感覺啊。當然荊州之地是吳國門戶,東吳勢必要取得這塊領土。只是若換做魯肅做大都督,未必會這麼坑隊友,走外交路線的可能性更大。再不濟,也總不能把關二爺砍了送給曹操吧。若換做周瑜做大都督,劉備很可能壓根就進不了四川。挾赤壁之威,東吳跨有荊益實現二分天下並非妄想。於是寫著寫著大概得出了第一步的結論。戰略層面上,周瑜和魯肅作為戰略家有著自己的想法,對於天下之勢有很強的規劃預期能力,而呂蒙和陸遜更多的是作為孫權的軍事工具而存在,是“將”而非“帥”。

東吳的四大都督,從謀略戰力來看他們最厲害

再看魯肅和周瑜。赤壁時兩個人都是鐵桿鷹派,只是在戰後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借荊州”與“二分天下”。事實上,借荊州之謀最終由於劉備集團的死不要臉方針而變成了孫吳心中之痛,雖然雙方一度妥協,但孫權到底是不會嚥下這口氣的,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魯子敬死後,他維繫孫劉聯盟的努力,都隨著白衣渡江化為泡影。而二分天下之謀,反倒因為劉備集團後來佔據蜀地建國的既成事實,變成了一個未能實現的幻想。以既成事實去對抗完美之夢,本就不公平,但未能實現的夢才更美好不是麼?這麼說對魯肅似乎很不公平。但假如周公瑾沒有蹊蹺的死去,真的率軍佔據巴蜀、連結荊州,“三國”這個概念就將不復存在。正如後面的歷史演繹一樣,沒了“二分天下”,東吳和季漢的同盟不可避免。所以我的結論是,周瑜的謀略如果實現,就能顛覆歷史。這比較當然是不公平的。法正張松會投靠劉備,卻不一定會歸順周瑜。劉備“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荊州地區或許會給周瑜帶來巨大的隱患。曹操能西征張魯馬超,未必不會在周瑜傾力入蜀之時在荊、徐給東吳政權以重挫。世界上充滿了如果,而歷史只有一個。所以為什麼不給“如果”一個機會呢?魯肅與周瑜,我選周瑜。以上只是個人偏心之見,對四人作為“戰略家”的評述,娛樂就好。

東吳的四大都督,從謀略戰力來看他們最厲害

戰略眼光魯肅 > 周瑜 > 陸遜 > 呂蒙魯肅三分天下,割讓荊州,是非常務實並且有遠見的戰略構思,終其一生都在努力維護和蜀的同盟,自家人想要強搶自然會拒,關羽賴著不讓也會單刀赴會去直面關羽,把地方要回來。不僅在想,而且在努力的朝這個方向執行。說務實,是因為吳國守成有餘,攻城略地實在不足。加上孫策新亡,弱君初立而恩信不足,將帥孤懸於外實屬不智。周瑜,二分天下之計謀劃已久,如果孫策帶兵,加上地理位置很熟的甘寧和龐統之類謀士,巴蜀很有機會攻下。這個戰略還是不錯的,不過周瑜的執行力差一點,不該在孫權剛當頭不久就想搞,更不該在赤壁一戰之後,自己已然名揚天下的時候入川,自古以來,“威震其主,功蓋一國”之後還囂張的,99%都沒有好下場。戰略眼光有,但還不夠。陸遜在這四個人裡面其實是最有例子可舉的人,無論是襲關羽、破劉備、御強魏、察遼東,乃至於太子之爭時的對人性的剖析,都非常不錯。可惜的是“守成有餘,而進取不足”,幾乎沒有進取心特強的例子,而且幫助呂蒙滅關羽,雖然擴大了吳國的土地,但因此而失去了爭天下的機會,戰略角度還是輸魯肅一截呂蒙,戰術性人才,小時候因怒殺人,長大了作為鬥將升遷,後多看書深造,能力有上升,但遠見依然不足。因為是孫權的嫡系而深受信任。政魯肅 > 周瑜 > 陸遜 > 呂蒙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政者方能無為而治。魯肅、周瑜、陸遜都有很多政治上治理州郡很NX的例子,排名其實很難分先後,我讓 魯肅 > 周瑜 > 陸遜 其實有自己給魯肅抱不平和對陸遜太謹小慎微不夠霸氣的埋怨在裡頭,不過呂蒙政治能力幾乎木有例子,而且一直以來也是軍旅將領,排最末是毫無疑問的軍 統帥周瑜 && 陸遜 > 呂蒙 > 魯肅統帥方面,周瑜赤壁敗曹操、陸遜敗關羽、劉備、曹休,出征魏,孫權大敗而陸遜在劣勢下小勝而歸,由於曹操的含金量高於劉備、曹休,而關羽是被偷襲的,所以兩人算持平。魯肅雖說是都督,統御一方直面關羽,不過打仗的時候都是孫權自己來,魯肅是跟著一起打,可說的不多。呂蒙則是累積軍功成了都督,不過除了關羽這次,也木有方面軍獨立作戰的例子,由於一直混軍隊,統帥還是可以的。個人認為統帥能力 魯肅 > 呂蒙,不過從事例來看,呂蒙稍佔贏面軍 鬥將呂蒙 > 周瑜 > 魯肅 > 陸遜呂蒙就不說了,n次戰鬥中堪比周泰的人物。周瑜帶兵的能力也很不錯魯肅史稱文武雙全的人物,可是沒有太多大事件可以讓他衝到前線去陸遜和諸葛亮類似,做好謀劃然後在後方左右戰局。最後解釋下這句話吧“給魯肅抱不平和對陸遜太謹小慎微不夠霸氣”

東吳的四大都督,從謀略戰力來看他們最厲害

魯肅 孫策在的時候,周瑜是孫策的兄弟似的人物,所以魯肅的光芒全被公瑾給蓋住的,沒有多少表現機會。孫策死後,孫權又一副神經兮兮的樣子,對誰都不信任,見到周瑜的情況之後,魯肅應該也是比較謹慎的,自己只好一邊謀劃著將來三分天下,一邊小心翼翼的控制著和關羽對峙的火候,不卑不亢,真心是個窩氣活。 說到三分天下,為啥不兩分,因為分不了啊。整個東吳,除了孫堅、孫策、周瑜之外,還有幾個是陸戰厲害的,木有錯,一個也木有!西川是弱,可是東吳要是去打,耗費大半個國力也不一定打得下,到時候被魏一抄家就迅速over了。 再說打荊州,打倒是打下來了,可是然後呢?荊襄九郡呢,滅了關羽,敢問東吳守住了麼?守住了幾個?要不是後期不動朱然神發揮了一下,整個荊州全丟,一個郡都留不下來。至於江夏、襄陽這些地方,關羽一死,早就是人家曹家的了。 再說孫權,只能靠靠溫情牌來拉攏部下,而不是孫策那種霸氣牌征服部下,對太強的將領始終用但不大用,眼光又始終不夠長遠,老惦記這一畝三分地的事,統帥能力不行還老衝到前線,有n次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戰鬥失敗了。跟曹操比起來,霸氣、膽略、能力、識人、用人,統統不足,跟劉備比,識人、用人、籠絡人方面,更是被拉了幾十條街。周瑜、魯肅、陸遜都是有可能做一番大事的,跟在他手下實在是可惜了。陸遜 這個不多說,過於謹慎,過於保守,眼光深刻但不夠長遠,他的能力大於他的表現,雖然有孫權的問題,不過他過於安於吳國疆域現狀,也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