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幾種美食,你吃過嗎?

故鄉的幾種美食,你吃過嗎?

我的家鄉河南,可能因我在河南生活二十多年之故,總認為與這裡更接近;就連家鄉的幾種我所喜愛的美食,在這裡也很常見。不過,大抵還是有些區別的吧,比如這美食,我倒想說它一說,以饗讀者的同時,也算排解一些我的點點鄉愁吧!

涼粉

故鄉的幾種美食,你吃過嗎?

每每與妻子談論涼粉,她都來勁得很。她說當年逛廟會曾吃過七碗涼粉,就這好像還未吃過癮哩!我常笑她傻。傻吃。不過內心裡多少還是有些羨慕,羨慕她當年好像個女土豪似的。畢竟在我的印象中,因囊中羞澀,頂多只有吃過兩碗的記錄。

說笑歸說笑,但家鄉的涼粉確實讓我懷念,只要一想起,就回味無窮。小時候,每到春季的廟會,各家各戶都會去看看新鮮,也湊湊熱鬧。確實,那廟會也夠隆重的。搭臺唱大戲的,玩雜技的,說大鼓書的,套圈的,玩猴的,甚至玩黑紅寶專門合夥騙錢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自然,那些賣吃的商販,更是雲集於此,總讓人垂涎三尺。關於廟會,如若細寫下去,足可獨自成篇,在此就不費筆墨了,以後若閒,再寫它一寫吧!那時,正是春暖花開,氣溫回升得讓人吃驚,不到中午就很熱了。而人也走得又累又餓,涼粉自然是最受青睞的小吃了。

一個個涼粉攤子,都有一個高高的案子,至少堆著兩大塊涼粉,一白一黃,很是誘人。這邊吃客一喊,那邊應聲之後,長刀就“噹噹噹”的切個不停了。攤主的刀功都很好,切出的自然是細長的條兒,抓一把白涼粉和黃涼粉放在大海碗裡,舀上鹽和調料,再放些辣椒油、蒜泥、醬油、醋,以及麻油,往往還未入口,就喉結直動且滿口生津了。又涼又滑,又香又辣,加上白涼粉固有的韌性和黃涼粉的搭配,數種味道混合一起,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只有吃!埋頭大吃,即便辣得直吸溜嘴也不顧了。

聽說白涼粉是用豌豆做的,黃涼粉是用藕粉做的。因未親眼見過,故不敢言真,但聽鄉人都這麼說,也就信了。只不過現在很多商販,為了降低成本而刻意將純度變淡,自然是吃不出原先的味道了。

肉夾饃

故鄉的幾種美食,你吃過嗎?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1]

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

臘汁肉夾饃

”、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

白吉饃

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裡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肉夾饃是陝西著名小吃。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引人垂涎。

英文名:Chinese hamburger(中國漢堡)[2]

“夾”字念第一聲。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省略句式,其意為“肉夾於饃中”。[2]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些,就像吃麵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就像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著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

臘汁肉

白吉饃

。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獨特風味[2]

另一種說法是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

饃夾肉

”,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於是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2]

還有一種說法是,“肉夾饃”正確的叫法應為饃夾肉,但是“肉夾饃”這一錯誤的叫法為何流傳開來呢?究其深意是人們最初為了突出臘汁肉味香色濃,故把肉放在了前邊,把饃放在了後邊,久而久之相沿成習,“肉夾饃”的稱法約定成俗在民間流傳開來[2]

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為老陝鍾愛。身居長安,隨處可見,不覺其可貴;人在異鄉,最勾魂的卻是這滿口留香的肉夾饃。

白吉饃源自咸陽。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爐膛側立,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稍頃翻面,雙面鬆脆微黃即可。外脆裡嫩是難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處。制好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皮薄鬆脆,內心軟綿。可單獨食用,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3]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還有用其

拌麵

的,西安另一道著名小吃“

臘汁肉揪面片

”就如此。然而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關中產面,關中人也善於食麵,這白吉饃是用半發開的面,團捏成餅,在火爐裡烤熟的。因制餅時用了特殊的手法,用刀輕輕劃開,其內部竟天然地一分為二,只需把臘汁肉切碎了向裡填充就行了。現在的城鎮人最不喜歡吃肥肉,但此肉肥而不膩,瘦則無渣,深為食者所好。肉夾饃之用肉亦有三種,純瘦,肥瘦,肥皮。賣家只需看你點名要哪一種,就知道你吃肉夾饃的歷史和道行。一般的年輕人,以直提纖瘦身的女子居多,喜歡吃純瘦;有些個食饃年頭的,要肥瘦,這東西要肥瘦均勻才香;骨灰級食客,是要吃肥皮的,顧名思義,就是肉皮和它下面的少許脂肪,肥而不膩,膠糯香滑,是臘汁肉中的精品[2]

肉夾饃遍及西安大街小巷。咬一口外皮鬆脆,其內綿軟的白吉饃。滿嘴香醇可口的臘汁肉和白吉饃的誘人味道,不由你不滿口生津,真是人生一小快樂。

經常見食客吃肉夾饃時,豎持而食,淋漓滿手,實在可惜噴香的肉汁。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臘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如從白吉饃中間咬起,臘汁肉會從兩側擠出。陝西有個詞叫“扎勢”,有故作姿態的意味。中國是茶葉故鄉,國人喜飲當年新鮮綠茶,香氣芬芳,清新宜人;東洋人喝半發酵的

烏龍茶

,因為稀罕,發明了裝腔作勢的茶道;西洋人路途遙遠,只有消受發酵的紅茶,還要加檸檬汁、方糖、視若享受。在老陝的眼裡,這是“扎勢”,還是“本地狗扎個狼狗勢(

東施效顰

之意)”。吃肉夾饃有點必要的講究,不是“扎勢”,是正確享受這一美味。每到一地,初涉新奇事物,當入鄉隨俗,留意請教。這樣不僅增長閱歷,更可體驗地方風土人情

紅薯飯

故鄉的幾種美食,你吃過嗎?

紅薯飯,是由紅薯、大米等為原料製作的一道營養豐富的美食。

紅薯(英文: sweet potato),學名:番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又名

山芋

、紅芋、

甘薯

、番薯、

番芋

地瓜

北方

)、紅苕(多地方言)、線苕、

白薯

金薯

甜薯

、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

地瓜

、紅皮

番薯

、山藥(方言)、萌番薯[1]

等。

紅薯屬

管狀花目

旋花科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2米以上,平臥地面斜上,葉片通常為寬卵形,長4-13釐米,寬3-13釐米,

花冠

粉紅色

白色

、淡紫色或

紫色

,鍾狀或漏斗狀,長3-4釐米,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具地下塊根,塊根紡錘形,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1]

紅薯富含

蛋白質

澱粉

果膠

纖維素

氨基酸

維生素

及多種礦物質,有“

長壽食品

”之譽。含糖量達到15%-20%。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

糖尿病

、減肥等功效。明代李時珍《

本草綱目

》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並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中醫視紅薯為良藥。

選取粗壯薯苗,按每株薯苗剪2~3段作種苗,每段種苗長4~6節的規格進行裁苗[4]

;種苗剪好後用Bt等生物菌浸泡1h後,再進行移栽。栽插株距33~43cm,每667平方米栽2200~3000株。採取順壟單行三角形定植方式,採用平植露頭法或平植埋莖節藏頭法栽植。定植後根據土壤含水情況,酌情澆好定苗水。

春植和早冬植注意避開寒流,秋植注意防秋旱。栽插後5~7d要進行查苗補全。

這幾種美味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