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發明:肥皂、鏡子、打火機

趣味發明:肥皂、鏡子、打火機

肥皂

提起肥皂,這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衝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淨。

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個叫薩佛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

另據記載,公元前3000年,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與油混合後,具有去汙力,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作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皂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 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

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後,人類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效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汙染問題。

趣味發明:肥皂、鏡子、打火機

鏡子

在漫長的遠古時代,人類沒有鏡子,但人類還是用“土”辦法看到了自己的身形,那就是在平靜而清澈的水面上觀看自己的倒影。如石鏡、青銅鏡等,雖都可以照出人來,但它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鏡子。

那麼真正的鏡子是怎麼來的呢?

據記載,真正的鏡子起源於義大利13世紀初,義大利的玻璃工業格外發達,特別是威尼斯城生產的玻璃馳名世界。1317年,他們在試製彩色玻璃的過程中,偶然發現加入二氧化錳以後,會使混濁的玻璃液變得清澈,從而發明了透明玻璃。

有了透明玻璃,玻璃工匠們便開始摸索用玻璃製造鏡子的方法。他們先將金屬板磨得既平整又光滑,然後將它和玻璃合在一起,試圖製成玻璃鏡子。剛做好的時候確實不錯,光潔照人。可是沒過多久,鏡子裡面的人像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原來這是由於水分和空氣從金屬與玻璃之間極細的縫隙中鑽了進去,金屬板被氧化了。後來,他們又開始將各種金屬熔化後倒在玻璃上,以期與玻璃結合而製成鏡子,結果都失敗了。

1508年,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達爾卡羅兄弟終於研製成功了實用的玻璃鏡子。他們先把錫箔貼在玻璃面上,然後倒上水銀,水銀是液態金屬,能夠很好地溶解錫,隨後,玻璃上形成了一層薄薄的錫與水銀的合金(稱為錫汞齊”,這種錫汞齊的本領高強,能夠緊緊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為真正的鏡子。

1843年,德國科學家又發明了鍍銀的玻璃鏡子。這種銀玻璃鏡子背面發亮的東西,是一層薄薄的銀層,這層銀不是塗上去的,也不是靠電鍍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種特殊而有趣的化學反應“銀鏡反應”鍍上去的,它是在硝酸銀溶液裡,加上一些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再加上一點葡萄糖溶液。由於葡萄糖具有“還原”的本領,能夠把硝酸銀中的銀離子還原成金屬銀微粒,這些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就製成了銀鏡。為了增強鏡子的耐用性,通常還在鍍銀以後,再在銀層上面塗刷上一層紅色的保護漆,這樣,銀層便不容易脫落和損壞。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又發明了鋁鏡,其製造方法是:在真空中使鋁蒸發,讓鋁蒸汽凝結在玻璃面上而成為一層薄薄的鋁膜。這種鍍鋁的玻璃鏡,比鍍銀的玻璃鏡便宜、耐用,也更為光彩照人,在鏡子的歷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趣味發明:肥皂、鏡子、打火機

打火機

許多人都把美國視作打火機的誕生之地,因為這玩藝兒在美國實在太普及了。實際上,這種會冒火的小玩意兒卻是起源於英國。

那還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一些菸草商店門口出現了張很奇怪的招貼畫,一位士兵嘴裡叼著捲菸,一手握著來福槍,另一隻手裡卻捏著一個會冒火的小玩意兒。不知底細的人以為英軍又推出了什麼新式武器,其實,那不過是今天早已為大家所熟知的打火機。

據考證,打火機是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的倫敦青年發明的。那時,他得知前線士兵想抽菸卻常常因為火柴受潮而無法點火。心想,如果能利用汽油的功用,發明出一種能自動打火的工具,就能解決士兵的這種困擾。於是,他決心研製一種便於攜帶而不會受潮的打火機,後來他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發明瞭一種由金屬殼體和頂蓋結構組成的打火機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的打火機試製成功後,很快就被商家“盯”上,在經過幾次持續技術改進以後,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次生產,大多數前線的菸民們還沒有來得及用上它,一戰就已經結束。

趣味發明:肥皂、鏡子、打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