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醫生隔空對話,反思應多於感動

近日,一則特殊的期刊論文刊登資訊, “刷爆”了醫務工作者的朋友圈。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於26日在其官網以中文形式釋出了一篇中國學者的文章——《給父親的一封信》。平實的語言,父子兩代醫生的隔空喊話,20年的成長與思考。(12月29日 中國青年報)

兩代醫生隔空對話,反思應多於感動

這封信並非文學作品,他出自一名麻醉師之手,是基於真實的經歷所做。這其中除了對父親的思念、對知識的探索,還有著對自身職業的敬畏,透過父親的經歷和自己的經歷兩相對比,去理解當年的父親。我們必須承認,醫療技術確實在不斷的進步,但意外也無處不在,醫生是人不是神,每一個盡職盡責的醫生,都可能因醫療水平所限、醫學發展所限而直面事故,他們的心情一定不會是輕鬆的,不是害怕承擔什麼樣的責任,而是這樣的難題什麼時候能解?

醫患矛盾的出現,不是一方面的責任。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小地方缺醫少藥,有本事的醫生留不住,沒本事的百姓信不過。大地方患者太多,醫生每天的工作壓力巨大。患者掛不上號、長時間排隊的情況太普遍,難免有一些急躁的患者家屬要跟醫生髮難。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瞭解了醫生的日常工作狀態,瞭解了一名醫療工作者面對突發狀況那一瞬間的沉著冷靜,也寫出了他們在事後的思考。

兩代醫生隔空對話,反思應多於感動

是的,他們也在不斷努力的成長。站在父輩的肩膀上,去發現、去探索、去拼搏。他們不希望有人因為同一個錯誤而喪生,也不會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一邊要努力去挽救生命,一邊要避免事故的再次發生,沒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和心理素養,是難以支撐的。

如果不是父親是醫生,如果不是有那樣的家庭環境,不是有著求學的經歷,作者本人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深刻的理解。從信裡我們也看出,作者與父親的溝通太少,20年後的迴應,寫出了他對醫生這個職業、對醫療事業的理解,也寫出了他對父子親情、事業傳承的理解。

我們需要更多這樣醫生站出來為大眾普及知識,來最大程度地緩解醫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