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究竟為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答案就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作者馬歇爾·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地反應,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助它改進工作。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1、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們來看看以下幾組話,不同的表達方式。

“米奇花錢大手大腳”vs“米奇上週買衣服花了5千元。”

“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vs“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

“如果你飲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會出現問題。”vs“如果你飲食不均衡,我就會擔心你的健康出問題。”

“你每次都不配合我。”vs“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願意參加。”

每一組前一句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表達,但它是評論,後一句,才是基於事實的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2、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我覺得自己很無能”

“我覺得我被忽略了。”

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被忽略”是我們的判斷。此時,如果想獨處,我們就會很高興,如果想參加活動,就會感到難過。這才是感受!“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也很難讓人明白我們實際的狀況。

非暴力溝通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3、需要

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

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你沒有把飯吃完,媽媽很失望。”

我們可以透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和自身需要的關係。例如,“你沒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

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4、請求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抽象的語言無法讓別人瞭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也無法深化自我認識。

然而,如果一個人提出了明確的請求,卻沒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導致交流的困難。

例如,如果父母問“為什麼還不去理髮呢”,孩子一般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責。如果父母想避免誤解,那麼,他們可以先說出感受和需要:“你頭髮這麼長了,我們擔心這會影響你的視線,特別是在騎腳踏車的時候。去理髮好嗎?”

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還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

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非暴力溝通是一種神奇而平和的溝通方式,它打開了愛和理解的密碼,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舉個或許不恰當的例子,如果重慶萬州公交車司機和鬧事女乘客,他們其中一人懂得非暴力溝通,結局必然不會如此悲哀和慘痛。

請記得: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非暴力溝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