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家在蝦蟆陵下住”的蝦蟆陵你知道在哪嗎

下馬陵

凡讀過白居易的長篇敘事《琵琶行》的人,對“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這句詩印象自然是深的。這句詩告訴人們,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遇見的這位技藝高絕而“天涯淪落”的琵琶女,原來是京城長安蝦蟆陵這個地方的居民。

那麼蝦漠陵是何人的陵墓?具體地址何在?原來這座墓中埋的是西漢哲學家董仲舒,地址在今西安市和平門內西側城牆根的下馬陵街。因為古時儒學生徒及文武官員們,凡經過此處,要下馬步行,以表示對墓主的尊敬,故日“下馬陵”。方言讀“下”為“ha”,遂誰為“蝦漠陵”。清乾隆年間,畢沅撫陝西時,曾對此墓進行過修葺。

這座陵基之所以受到歷代官府和知識界的重視,是因為墓主董仲舒第一個提出“罷謝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開我國兩千餘年以儒學為正統思想的先河。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家在蝦蟆陵下住”的蝦蟆陵你知道在哪嗎

下馬陵

下馬陵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家在蝦蟆陵下住”的蝦蟆陵你知道在哪嗎

下馬陵

下馬陵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家在蝦蟆陵下住”的蝦蟆陵你知道在哪嗎

下馬陵

下馬陵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家在蝦蟆陵下住”的蝦蟆陵你知道在哪嗎

下馬陵

下馬陵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家在蝦蟆陵下住”的蝦蟆陵你知道在哪嗎

下馬陵

董仲舒墓

儒家的政治學說,在秦始皇帝時曾遭到嚴厲的打擊,四百六十餘名方士和儒生被活埋。西漢初,雖然對諸子各家的學派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對“賢良方正”的察舉,也沒有派別的限制。但從蕭何、曹參直到漢武帝初即位時執政的竇太后(漢武帝的祖母),都以帶有濃厚的道家色彩的黃老學說為政治指導思想。漢武帝劉徹即位後,進一步打擊諸王侯勢力,完成中央集權,“寬厚清靜”的政治風度已不合時宜,要求有適合中央集權需要的新的政治指導思想。當時,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董仲舒,以儒家的宗法思想為中心,放棄了儒家一些舊的成見,並吸收陰陽家、法家的一些主張,雜揉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儒家學派。董仲舒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即所謂“天人感應”學說。認為皇權出於天命,皇帝的一切行為都體現了天的意志,(“人主好惡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神聖不可侵犯。而且是永恆不變的,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他還讚美孔子的“尊王”主張,提出“春秋大一統”之義,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諸侯不得擅權,一切均須服從朝廷。他提倡“三綱五常”,並繼承孟子的思想,極力宣揚“人性論”,認為天有陰陽,人性也有善惡。“天命”就是要

透過具有“聖人之性”的君主,去“教化”那些不適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惡性”。認為“教化”是防止人民的堤防,教化一立,堤防就堅固了;教化一廢,人民便要起來反抗,刑罰也起不了作用。他又認為還需要“正法度”,以防止人民的反抗。總之“德教”、“刑法”都是皇帝依“天命”而行使權力的措施。這就比法家的刑罰至上高明一等。董仲舒的這些思想,對漢武帝的集權政治是很大的支援,是適合當時政治需要的理論依據。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漢武帝詔賢良文學對策,童仲舒被召,接受策問。他闡述了上述新的儒學思想,並提出“罷謝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為了按照儒家的主張培養統治人才,武帝又按董仲舒“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中央設太學,置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又在地方郡國設郡國學,也是學的儒家經典。各郡守也要按儒家標準,“擇吏民之賢者歲貢二人”稱為“孝廉”,到朝廷做官。從此,儒家學說成為我國的封建正統思想,一直統治了中國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