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山東美食!(十)

馬村煎包

盤點山東美食!(十)

為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特色小吃,現已覆蓋魯西南。馬村煎包皮薄、餡豐、油多,薄而不漏,油而不膩。剛出鍋的是最好吃的,時間稍長色、香、味均遜色很多。

歷史文化:在解放初期,嘉祥縣馬村公社駐地每十天有兩天集。集市上有一位有絕頂手藝的老人叫閆會平。他製作的水煎包名振四方,具有相當的名氣。當地有句口頭禪:“白白胖胖、肉丸噹噹、老少不欺、公公道道一毛錢。”他發麵的手藝特別好,包子出鍋後又白又胖;羊肉餡兒不僅口味奇特誘人,而且肉餡上勁包團,用口咬開,正中間是一個奇香爽脆的肉丸(肉丸噹噹);老少不欺是講他誠信經營,公公道道一毛錢是指物美價廉的大包子每個僅售一毛錢。精巧的製作工藝,誘人的形態和口味,使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可是他平時不賣,只有到了馬村集這一天,他才拉上大篷,支上兩口大鍋,輪番煎烹,買包子的人排成了長龍。挑揀的不賣,包圓的不賣,也就是說排隊買包子輪到我了,這一鍋我全要,對不起,不可以,後面排隊的人吃不上要落抱怨的。雪白油亮、金黃色的疙瘩、咬開奇香流油,真乃誘人食慾。十里八鄉的人去趕集,為的是到集上能吃上讓人回味無窮的“閆家水煎包”。

甏肉乾飯

盤點山東美食!(十)

甏肉(bèng ròu)乾飯,為山東濟寧地區傳統特色小吃,起源於元朝。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南方的大米從水路運往北方。當時的人們把用陶器燉出來的肉和大米飯放在一起吃,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就逐步發展為今日的甏肉乾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甏肉乾飯不斷改進創新,又增加了卷煎、麵筋、肉芯丸子和雞蛋等一系列菜品。在今天,甏肉乾飯仍然被極多數濟寧人所喜愛,甏肉乾飯也在不斷髮展壯大,最終將成為濟寧首屈一指的小吃。

做法:初期經營甏肉乾飯的小商家中,數“老咬口”家烹製的最為有名。“老咬口”名叫趙克順,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在自家院門口搭起蓆棚,專門經營甏肉和大米乾飯。 “老咬口”甏肉有“四不賣”:不到火候不賣;色澤不夠紅亮不賣;麵筋入味不透不賣;過夜的東西寧肯倒掉也不賣。選料精,必須是鮮嫩薄膘的五花肉;投料準,對所用主料、配料,都嚴格。過秤下鍋;主、配料還必須分別製作,不能混淆;烹飪時,必須用江蘇宜興產的深型砂罐——甏,不能用金屬器皿。大米用前先篩後簸,絕無雜物,凡半粒者全剔除;乾飯必須蒸透,用水必須適量。烹製甏肉時,須將肉條、麵筋、剝皮熟雞蛋、蒲菜頭或白筍丁以及調料放在甏內煮熟,米飯在另一甏內煮熟。 食時從兩個甏內分別盛取甏肉和米飯,其大米乾飯粒粒如玉,甏肉色澤紅韻,質地柔嫩,肥而不膩,爛而不糜;湯濃味厚,鹹香可口,堪稱一絕。食用時,外加一道鹹菜或老虎菜或醃製辣椒,味道更佳。

氽芙蓉黃

盤點山東美食!(十)

氽芙蓉黃管是山東地區漢族傳統名菜之一,是高階技師林本生在1987年首屆魯菜大獎賽上的獲獎菜。被評為山東省首批二十個優秀菜之一。此菜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刀工精湛,造型新穎,猶如出水芙蓉。軟滑爽脆,鮮香適口,為魯菜高階宴席湯菜。

原料:豬黃管10條,雞裡脊肉50克,雞蛋清5個,菜心、火腿、香菇各少許。製法:豬黃管洗淨煮熟,擇去油脂,翻過來打上“蜈蚣”花刀,截成6釐米長段,放清湯裡煮熟入味,撈出備用;將蛋清5個加入等量的清湯攪勻,入籠蒸熟為芙蓉底子,將煮熟的黃管擺在底子周圍;將6條黃管抹入雞料子,粘上菜心、火腿絲、香菇絲入籠蒸熟擺放在底子中間;鍋放清湯燒開,調味去浮沫,澆入湯汁即成。

沂水豐糕

盤點山東美食!(十)

沂水豐糕發明於公元1797年,為沂水獨有;是山東省沂水縣著名漢族 傳統糕類名吃。根據近年來對沂水豐糕的加工工藝、製作食材及民俗學考證,沂水豐糕實際為滿族傳統食品沙琪瑪的變種,是最富化石意義的沙琪瑪演變例證。

歷史文化:據考證,沂水豐糕發明於公元1797年,為沂水獨有;是山東省沂水縣著名傳統名吃。近年來,根據其加工工藝、所用食材和歷史淵源考證,沂水豐糕實際上是滿族食品沙琪瑪的地方改良品種。沂水許多民眾或許並不知曉自己的生活習俗中仍然保留著諸多滿族祖先的痕跡,比如睡火炕、房屋正房稱為“堂屋”、入門修建影壁牆、送火神、祭祀山神、以沙琪瑪祭祀祖先等。對於豐糕這種沙琪瑪的變種,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種食品意味著民俗的融合演變和民族的遷徙。

做法:先將糯米置於缸中浸泡,撈出後經沖洗、涼曬、粉末,後加入輔料切條、油炸、成型。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廣和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既增加了產量,又保持了香甜可口,油而不膩的傳統風味1986年被評為臨沂市優質產品,並列為臨沂市三大名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