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通往幸福之路

標籤

:#阿德勒#故事#課題分離#共同體感覺

一、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哲人給青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亞歷山大大帝是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國王,他在一次遠征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看到神殿裡供奉著一輛戰車,這是曾經的國王王格爾迪奧斯特意捆在神殿柱上的。

當地還流傳著一個傳說,誰能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成為亞細亞之王。很多過來挑戰的人,均以失敗而告終。

當亞歷山大大帝站在繩結之前,發現繩結非常的牢固 的時候 ,他二話沒說,直接揮劍將其一刀兩斷。

之後留下一句話:

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阿德勒:通往幸福之路

哲人是想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的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就像那個被捆的死死的戰車,想要解開它,讓其變得簡單、清爽,就必須揮劍將其斬斷,而這把劍就是——

課題分離

2。課題分離

還記得書的開頭說到,也就是青年與哲人辯論的起點:

世界簡單的令人難以置信

,隨後又給出了,

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當我們揮起“課題分離”這把劍的的時候,不是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讓你底氣十足的變成“自私”的人。

他是再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要有一個界限感,要分清那些是你的事,那些事別人的事。每個人都為自己負責,人生就簡單了。而矛盾的起源,就是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別人干涉你的課題。

阿德勒:通往幸福之路

之前教跆拳道的時候,道館裡有校長、課程顧問、教練職位,按“課題分離”的理論來理解,就是大家各司其職,做好各自份內的事,有餘力了在幫助別人。如果一方做不好,我們不應該去盲目地幫助,甚至去幹涉,而是換人,換能擔起這個崗位的人。

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個大雜燴,大家都彼此干涉,甚至課程顧問都去幹涉教練教學的事,教練幹起了課程顧問的催費的事。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在別人邀請你幫助的情況下才可以。到最後,個自職位最核心的任務是啥,甚至都忘了。

在離職的時候,我也用到了“課題分離”的原則,其實,我是兩年合同期滿,算是正常離職。

在到期的時,我只說了一句話:合同到期就離職。

其實離過職的人,應該會有這樣的體驗,中間會出現很多的插曲,像什麼提前告知,寫辭職流程,財務核算等等,甚至一些扯皮。

人事也會說,現在沒有招到教練,再帶一段再走等等。有幾次我都想催促他們,抓緊時間招人啊,但轉念一想,這是他們的課題。我能做的就是,合同到期離職。

關於財務核算,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純屬拖延,你想啊,之前所有的核算我們都不參與,財務也沒算錯。最後一次有參與的必要嗎?這一點我還是很相信公司的,也相信公司的財務能搞定此事。我能做的就是,合同到期離職,等著到點發工資。

這樣想之後,有一種解脫的感覺。當然,我也不是做的這麼“冷酷無情”,最後還是選擇多帶了一個月的課,該催的也在催,只是心裡有了“課題分離”的原則。

3。通往幸福之路

“課題分離”是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一把劍,但是人際關係並不止於課題分離,建立界限只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有了它,也就有了起跑線,這樣我們就可以朝著人際關係的終點“

共同體感覺

”狂奔而去。

阿德勒:通往幸福之路

“課題分離”解決了我們的“自由”問題,還記得那個路線圖嗎:“

自由——幸福——進步

”。有了自由,才能談論幸福。這和我們之前認為的生活模式不同:

先進步,獲得成就,有了錢和地位等,才能談自由,而幸福只是副產品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當談到幸福的時候,哲人說:

幸福就是貢獻感

。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解決幸福感的問題,只需要“

建立共同體感覺

”就可以了,書中給了是哪個步驟:

第一步,要做到“自我接納”

第二步,要做到“他者信賴”

第三步,要做到“他者貢獻”

至於具體什麼是“共同體感覺”、“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我們下次再說,今天就先到這。

4。總結一下

對照著“自由——幸福——進步”的路線來看,我們會發現一個漏洞,就是:

出發點是自由,終點是幸福。這個“進步”去哪了?

總不能說,做到以上兩點就可以自動升官發財,走向人生巔峰吧!事實上,即使做到以上兩點,依然不能保證你大富大貴。那麼,這是不是“孔乙己”式的的傻開心呢?

關於這個問題,萬維鋼給出了一個解釋

阿德勒這套哲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他只是幫我們解決了心態問題,成功和心態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想要獲得成功,你還要《刻意練習》,你還要懂得《成功公式》。

這裡的心態,就像唱歌時,即便暫時達不到大師的程度(即便成不了),但我們依然可以享受唱的過程,至於達到什麼境界,這就不是阿德勒哲學的事了,他只負責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