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故事揭露了人性中的猜忌弱點,可以寫進權謀教科書

1:借刀殺人。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庶出公子,因為母親出身低微以及自己的才能平庸,所以很不受父王待見。相比於其他兄弟,人家都是乘肥馬、衣輕裘,日子過得無比快活灑脫,而他則寒磣到只有一匹老瘦馬陪伴自己多年。這一年他終於鼓足勇氣,向父王申請給自己換一匹好馬,卻不料還是被父王給拒絕了。但比起接下來發生的一連串事,被拒絕到也算不上什麼。

第二天晚上魏王宮中御馬廄失火,好在被人及時撲滅,並無太大損失。但魏王還是怒了,他認定這是那位庶出公子所為:求馬不成,存心報復。於是下旨把這個本來就不待見的兒子給殺了。

但其實,這位公子是冤枉的。早些年他得罪過魏王身邊一位內侍,他在第一時間得知了公子求馬不成的訊息,便夜間放火燒了御馬廄,利用魏王的猜忌心理,借刀殺人,報復公子。

2:離間計

東晉時期,殷仲文與王緒都在王寶國手下做官。王緒這個人心理陰暗,嫉賢妒能,時常在王寶國面前說殷仲文的壞話,壞話說多了,即使不是真的,王寶國也難免不信。為此,殷仲文憂心忡忡,不知所措。

殷仲文的謀士告訴他,其實你大可不必擔憂,只需如此這般便可。於是,殷仲文就時常到王緒府上串門,而且每次和王緒聊天的時候,都要求他屏退左右,搞得神神秘秘,卻只嘮一些家長裡短。時間久了,這事兒就傳到了上司王寶國耳朵裡,王寶國就問王緒,你倆成天關起門來,商量些什麼大事兒?王緒告訴他,也沒別的,就是些家長裡短(確實如此)。可他越這樣說,王寶國越是生疑,漸漸地疏遠了王緒。

這三個故事揭露了人性中的猜忌弱點,可以寫進權謀教科書

3:反間計

東晉時期,大將軍王墩擁兵自重,已有問鼎之心。他手下有一官員,名叫溫嶠,此人一心忠於帝室,在察覺出王墩的野心後,打算假裝請假離開他,回到皇帝身邊,把這一切告訴皇帝陛下,好叫他早做準備。因為溫嶠平日裡非常低調,王墩對他的請假並沒有產生疑心,反而安排好酒好菜,給他餞行。

席間,溫嶠假裝喝的大醉,然後端著酒杯來到王墩心腹謀士錢鳳身邊敬酒,不過還沒等錢鳳開口,溫嶠就把手裡的酒一下子全都灑在了錢鳳臉上,並破口大罵道:你算個什麼東西,溫太真(溫嶠字太真)敬酒你都敢不喝。錢鳳自然大怒,好在眾人勸說,才忍氣憤憤離開。

在溫嶠剛離開兩天後,錢鳳告訴王墩:溫嶠這個人城府深不可測,我敢料定他此番離開,必然不會再回來,而且他還會把我們的計劃報告給皇帝(確實如此),不可不防啊。

誰料王墩聽後卻哈哈大笑:你就這點度量嗎?那天他不過是喝醉了對你無禮,至於這麼快就來報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