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的學習方式變革樣態中

(一)混合式學習隨著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日益發展,在保留傳統教與學的同時,又派生了技術支援的線上學習,從而構成了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連通的混合式學習。新技術撬動的混合式學習實現了學習的多感官參與和學習流程重構,是在數字時代,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

實踐中的學習方式變革樣態中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牽頭實施的資訊化條件下學習方式系統變革專案中,200餘所中小學設計和實施了“個人終端+雲學習平臺+無線網路+新媒體技術+系統資源”的五位一體新學習設計,以“與數字化環境相匹配的有效教學設計”為槓桿,以“基於海量資訊的學習資源”為輔助,以“課堂教學的即時互動”為突破,以“基於微課的翻轉教學”為載體,以“學習過程資料採集與分析”為保障,以“個性化作業平臺的開發、應用”為支援,促成了立體、多維、有效的學習方式。

實踐中的學習方式變革樣態中

(二)共同體學習當代學習科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學生的學習要重視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討論,即“我們可以從夥伴那裡學習”。學習共同體的建立也帶動了學校資源配置、物理空間、學習環境等的變化,構建了學校中的新型學習社群,使得學習可以基於共同話題、任務在不同的共同體中隨時發生。

實踐中的學習方式變革樣態中

比如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突破了以單一班級和年級為單位的組織形式,發展成不同年級靈活組織的“班組群”。班組群把來自三個連續年級班級的學生組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生不僅與同齡同學共同學習,也與其他年級段的學生共同學習。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家園式合作團隊”,共同負責一個班組群學生的教育、教學和管理。

實踐中的學習方式變革樣態中

將相對獨立又互通的教師組合在一起,再加上公共空間,組成了“三室一廳”的學習空間。透過各種空間充足和多樣生態關係的建構,為豐富、立體的學習共同體建立創造了多種可能。

實踐中的學習方式變革樣態中

又如北京市朝陽區中國傳媒大學附屬小學透過新環境設計來支援新型的共同體學習。將學校按照“封閉—半開放—開放”的框架進行環境重新設計,為班級共同體、跨班級、跨年級學習共同體提供了隨時可用的學習場地,讓有著共同關注、面臨共同問題或者對某一主題同感興趣的學生,透過持續不斷的彼此互動來共享、加深彼此的認知,在互為學習物件、互為學習資源中實現了新型的共同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