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司馬懿之計被諸葛亮識破,魏軍慘敗,張郃、戴陵勉強殺出重圍,司馬懿說諸葛亮料事如神,與他鬥智是下策,所以下令全軍撤回營寨,閉門不戰,諸葛亮聞訊,令軍士安營下寨,準備糧草,魏延摔人到司馬懿寨前罵陣,不見成效,只得回營,陳式問魏延罵戰結果如何,魏延不得重用,心中不滿已久,忍不住對陳式大發牢騷,恰巧被諸葛亮聽到,蜀軍連續退兵,每退三十里便扎一營,司馬懿始終堅守營寨,不敢追擊,諸葛亮已兵退漢中。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司馬懿自知與諸葛亮鬥智,根本是下策,他以當年周瑜為戒,任憑蜀軍怎麼叫陣,就是閉門不打,諸葛亮只好連續退兵,每次三十里,終於引蛇出洞,使司馬懿有家回不得,司馬懿閉門不戰,諸葛亮為什麼也準備糧食安營紮寨?他也打算長久駐紮嗎?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把司馬懿的策略摸得很清楚,他知道司馬懿其實並不是怕他,而是已經找到了一個對他自己最有利的途徑,司馬懿閉門不戰,一方面可以穩住自己,不冒太大的險,另一方面可以養精蓄銳,而不必像諸葛亮計程車兵一樣疲於奔命。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可是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的策略又有什麼辦法呢?難道又要退兵嗎?有人也許會批評諸葛亮過於執著情況,既然這樣,那就退兵回去做長期準備,然後再來完成任務不好嗎?但是我們應該要了解諸葛亮這個時候是很有急迫感的,因為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守軍退一步司馬懿就可以進一步,所以他現在以守為攻,他並沒有要很激烈的去攻,那樣死傷太大,因為他要準備糧食安營紮寨,準備持久戰,看看司馬懿會不會改變態度。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司馬懿為什麼說和諸葛亮鬥智是下策?恰恰說明這是司馬懿聰明過人的地方,當一個人碰到對手的時候,不認輸是正能量的表現,但是盲目的不認輸那就適得其反了,不認輸跟盲目的不認輸完全不同,不認輸是明知自己實力不如對方,但是不肯低頭,而是儘量想辦法維持一個平衡的局面,說不定還可以後來居上獲得勝利的可能性,這種不服輸的心態是好的,但是盲目的不認輸就是不管對方是誰,我就是不認輸,不服氣,這就等同於蠻幹。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司馬懿如果要蠻幹的話,他很可能就是周瑜第二,沒有好下場,司馬懿是不是研究過周瑜的個案,我們不敢說,但是最起碼他已經吸收了前人的智慧,知道跟諸葛亮這種人鬥智是划不來的,鬥智鬥不過他,鬥力量又不是統帥所為,所以司馬懿決定跟諸葛亮慢條斯理的相持,看他能奈我何?這是司馬懿老謀深算的地方,實際上老謀深算這四個字並不完全是負面的,它有正面的意義,我們不要聽到老謀深算,就覺得這個人很陰險很狡詐。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魏延叫陣不成,大發牢騷,卻被諸葛亮聽到,結果如何?我們常常講,紙裡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既然你做了,就不可能不讓人知道,魏延發牢騷是很沒有道理的,他說:我好歹是個大將,叫陣這種小孩子一樣的玩意,為什麼要我去呢?其實他不知道諸葛亮叫他去叫陣,就是給他面子,看得起他,如果對方聽到叫陣,一下子忍不住衝出來,萬一去叫陣的將領抵擋不住,那不成了千古笑話嗎?諸葛亮沒有安排別的將領去叫陣,而是選中魏延,就是認為他有能力能擔當此重任,但是魏延並不瞭解諸葛亮的真實用意,沒有好好配合,總是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是他最大的錯誤,一個人要別人認為你了不起,才是真的了不起,自己老覺得自己了不起,那是騙自己,最後要自食其果的。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蜀軍連續退兵每次三十里,司馬懿始終不敢追擊,這是什麼原因呢?司馬懿跟諸葛亮交手多次,他心裡明白,他不敢跟諸葛亮打,一打就必輸這種事情,中國人有一句古話總結的非常到位,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現在司馬懿得到訊息說,諸葛亮退兵了,他不敢相信,所以說再探,想看看諸葛亮是真的退兵,還是假的退兵,因為以前諸葛亮就是這樣,當司馬懿每一次認為是真的時候,偏偏都是假的,一旦認為是假的,結果又都是真的,這就是兵家之道,叫做兵不厭詐。

高人善鬥智,諸葛亮連續退兵三十里,為何司馬懿堅守營寨不戰

諸葛亮退了三十里又安營紮寨,司馬懿心想,諸葛亮果然不是真的要退兵不久,又有人報告說諸葛亮又退了三十里,這下司馬懿覺得奇怪了,但是他很聰明決定不追擊,因為不追擊還有下次機會,如果追擊,萬一中了諸葛亮的詭計,這一次就可能連小命都白搭上了,因此,我們不能單方面說司馬懿這是懦弱、膽怯,其實這樣想就是根本不瞭解司馬懿在魏國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