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怎麼成功的?(三)

在上兩篇文章,我們已經講完了華為人才管理三要素的前兩個要素:

如何做好人才的精準選配以及如何做好人才的快速成長,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講下最後一個要素,怎樣做好人才的有效激勵?

華為是怎麼成功的?(三)

01

員工能力成長了,不代表他就一定會鉚足勁幹活兒,能力和動力不是一回事;而且,員工一成長就很有可能被挖走。這時候,我們就要說到人才管理的第三個核心動作,就是有效激勵。有效激勵能夠把人的潛能激發出來,並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華為是怎麼成功的?(三)

02

說起激勵,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分錢。網上傳聞任正非曾經說過一句話:“只要錢給夠,不是人才也能變成人才”,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企業看到華為捨得給員工發錢,也學著華為大碗分金,結果不但沒落好,還往往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員工怨聲載道、團隊離心離德,所謂“打劫容易分贓難”。那到底是為什麼,華為分錢就能激發員工的奮鬥精神,而別人學它分錢卻往往只能帶來利益糾紛呢?

因為學華為的人,把激勵的邏輯搞反了。華為員工是因為分錢多才艱苦奮鬥嗎?不是的。華為員工是因為先認同了華為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被內在感召激勵著去奮鬥,而高薪激勵只是輔助,是為了不讓奮鬥者吃虧、讓奮鬥者沒有後顧之憂。這樣,大家的注意力始終是在“戰役”本身,而不會去過分關注誰多拿一點、誰少拿一點。相反,如果是採用“僱傭軍”模式,給錢才上戰場,那麼大家的注意力肯定是在錢上,很容易為分贓不均而起糾紛。在面對強敵時,這支隊伍的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

對員工最重要的激勵,一定是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感召式激勵,

只有這“上三路”的激勵做到位了,這時候物質激勵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特別是當一個企業在初創時期,沒有品牌、也給不出高薪,這時候你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方式就只能是使命和願景。

華為是怎麼成功的?(三)

03

華為在1987年剛成立時,就是一家貿易公司,代理銷售一些消防裝置和電子元器件。一次偶然的機會,華為做起了電話交換機的生意,發現這個產品利潤高、市場大,於是想自己搞生產。但任正非找人研究了大半年,沒什麼起色。當時的專案負責人、現任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告訴任正非,他有一個同學叫鄭寶用,超級聰明,如果他來主持研發,肯定能搞定。但是,當時鄭寶用剛剛考入清華讀博士,這時候想讓他放棄學業,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小公司上班,他如何肯答應?

任正非聽完以後說,沒關係,我們試一下。後來任正非到北京出差,專門去找鄭寶用。一上來,任正非就給鄭寶用講述了中國通訊裝置市場“七國八制”的慘痛局面。也就是,中國市場被七個發達國家的產品所瓜分,這些產品相互之間還不互聯互通,給使用者造成了很大不便。然後任正非說:“我來找你,就是想和你一起幹一件大事,讓中國人能夠用上自己的產品,把世界列強趕出去。”鄭寶用回憶說,他當時聽完後熱血沸騰,被深深打動。任正非又接著說:“你加盟華為後,我直接任命你為總工,負責整個企業的產品研發。你的基本薪酬也可以享受公司最高水平。”

任正非這套“連環激勵拳法”一打出來,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鄭寶用當場就答應加盟華為,後來用不到兩年時間就推出華為自主研發的第一款產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真正的人才進行激勵,一定是使命和願景先行,再以物質激勵做保障,步驟不能走反了。

華為是怎麼成功的?(三)

04

在做物質激勵的時候,還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就是你的考核標準要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一致。比如,很多企業都強呼叫戶至上,但在績效考核時卻只注重短期利潤,沒有把客戶體驗、客戶安全等重要指標納入考核,結果就導致了百度魏則西、滴滴順風車等惡性事件。再比如,有的企業倡導團隊協作精神,但在績效考核時卻只重視個人業績。這就造成了物質激勵和使命激勵之間的相互矛盾,二者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相互消解,當然就起不到激勵效果。

除了要注意考核標準與企業價值觀的一致,物質激勵要注意的第二點,就是要管理員工的期望值。同樣一筆獎金,如果是高於員工的預期,激勵效果就好;而如何低於員工預期,激勵效果就不好,甚至會帶來負激勵。所以說,重要的不是獎金的絕對值,而是獎金與員工期望值之間的差距。那要如何管理期望值,讓員工的預期迴歸理性呢?說來也簡單,就是把員工的目標任務定高一點。華為高達90%的員工是完不成自己的目標的,但除了表現最差的5%,其餘大部分員工都能拿到獎金,而且還不少。這樣大夥兒就會有負疚感:沒完成任務還能拿這麼多,慚愧啊!明年得擼起袖子好好幹了。而如果你把目標定得太低,大家都覺得自己很能幹,期望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華為是怎麼成功的?(三)

05

最後的話

華為有效激勵的動作要領,是使命和願景先行,再以物質激勵做保障,步驟不能走反了。在物質激勵時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考核標準要和企業價值觀一致,二是管理員工的期望值。

總體來說,華為就是因為這三個要素,成功實現了指數級別的增長。每一個企業都是有自己的內在價值、企業文化,有個人英雄主義,有奉行團隊協作,有提倡跟隨主流文化,各式各樣的企業組成了豐富的商業社會。但其中最本質的還是人才的流動,如何把控,這也是每個企業需要不斷學習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