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記憶是如此神秘:

單詞反覆背,卻死活記不住,而多年前初吻的感覺依然歷歷在目;

迸發的靈感稍縱即逝,可說起“媽媽的味道”卻馬上就會咽口水;

明明同行,可夥伴們的記憶點完全不同,別人銘記於心的,你可能毫無印象

……

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選擇記憶的?

把短時記憶變成長時記憶需要怎麼做?

為什麼人老了會記憶力減退?

老年痴呆症患者為什麼會喪失記憶?

這些問題在

《追尋記憶的痕跡——新心智科學的開創歷程》

裡都有答案。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追尋記憶的痕跡》是美籍猶太裔神經科學家、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

埃裡克·坎德爾

的自傳。提起自傳,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它不過就是作者個人生命歷程的回顧而已。

但本書不同。

由於作者的特殊身份(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在這本書中你不但能夠了解作者個人的發展軌跡,同時也能夠了解他所研究的科學領域。總之,這是一個把個人史與科學史相融合的故事。透過閱讀此書,你不僅能對“學習與記憶”產生全新的認知,同時也能從作者對過往經歷和成就的回顧中受到啟發,讓自己不同以往。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作者:埃裡克·坎德爾

下面我就從作者個人的故事、記憶科研的故事以及譯者的故事三個方面將本書介紹給你。

一、埃裡克·坎德爾的個人故事——所謂的人生規劃不過是“人生鬼話”

“人生規劃不過是人生鬼話”,這句話出自網紅教授戴建業。

戴教授與眾多大學教授一樣,只是一個兢兢業業但又普普通通的育人者,除教課以外,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上。獨特之處在於他能把個人所學所悟,透過風趣幽默的方式傳播給學生,能用對中國文學的熱愛感染並激發聽者的興趣。所以,當他講課的影片被髮到網上以後,別說大學生了,就是普通網友也很喜歡。

老先生一生追求自己所愛,不為名利所累,自得其樂,沒想到在不經意間竟然紅了。

戴教授透過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人們,人生的種種際遇常常不是個人能左右的,所以與其花時間去做什麼規劃不如把眼前的事做好。只要你全情投入,總能有收穫,甚至還會有驚喜。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自得其樂的戴建業教授

巧的是,在《追尋記憶的痕跡》這本書中,埃裡克·坎德爾個人的發展軌跡竟與戴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

坎德爾出生在維也納,作為猶太裔在他9歲那年親歷了“水晶之夜”的殘酷,並留下了童年陰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想不明白為什麼原本反對希特勒的民眾會在48小時之後態度大轉變,突然熱情擁護希特勒,並開始殘害猶太人。

在哈佛上大學期間,坎德爾對歷史和文學產生了興趣,並希望藉此瞭解歷史的真相。然而上到大三,由於導師病故,加上初戀女友的父母是精神分析學家,坎德爾受到影響,便轉移了興趣點,並在研究生階段立志成為精神分析師,同時他認為這也能從心智的角度幫助自己解開童年的困惑。可到了博四時,他發現想理解弗洛伊德的心智理論,只能以“每次一個細胞”的方式開始,於是最終坎德爾立志成為神經科學家。

求學期間的坎德爾先是棄文從醫,接著又棄醫學理。乍看起來非常任性,但重要的是他一以貫之地保持著好奇心,想要探究事情的本源。這不正是喬布斯所說的“追隨自己的內心”嗎?

在成為全職科學家之後,坎德爾從單個細胞入手,漸漸轉而研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空間記憶、後來介入生物學在治療精神疾病方面的運用,並開始著手探索精神分析與意識的問題……

這樣的人生軌跡非常有趣:從精神科醫師轉而成為科學家,又從研究細胞發展到研究精神分析,好像是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實事卻是多年的科學研究碩果,使原本不相干的精神分析與生物學實現了最終的融合!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從坎德爾的求學和研究之路來看,他不斷規劃卻不斷打破規劃,每次轉變彷彿都是機緣巧合,卻又實屬必然。這對於普通人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有著意味深長的啟示:

一個人的興趣遠比規劃重要。

你可以沒有清晰的規劃藍圖,甚至不斷改變方向;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只要能抓住心之所愛,它就可以引領你一路看過、走過最精彩的風景。過分拘泥於所謂的規劃,反而畫地為牢,少了很多驚喜和意外。

人生隨性一點,就能瀟灑一點、快樂一點,而且收穫頗豐。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二,記憶研究的故事——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雖然是個人傳記,但本書中所展現的專業知識卻大大多於個人故事。

一部分原因是坎德爾的人生與神經科學相交相融,難以分割;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希望透過這本書將專業知識對大眾做一個普及。既然是抱著這樣的心態,那麼在如何讓普通讀者也能讀懂這一點上,坎德爾自然是花了不少心思。

如果說作者的個人史是全書的第一條線索,那麼與記憶相關的研究則是第二條線索,兩者的重要性旗鼓相當。

在坎德爾打定主意做個科學家時,他是想透過對大腦的研究瞭解意識到底是怎麼回事。可當時,人類對於這個人體當中最精密而複雜的器官卻知之甚少,因此坎德爾的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

幸好開放的學術氛圍沒有讓坎德爾遭到嘲笑。在導師的引導下,坎德爾吉才知道要想了解意識,就先要搞懂大腦是如何傳遞資訊的,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每次關注一個細胞”開始。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海兔

可是人腦大約有1000億個細胞,而且這些細胞是如此微小,大腦的結構也過於複雜,根本無從下手。幸好坎德爾和他的夥伴們發現了

海兔

。海兔是一種蝸牛,由於它腦細胞的體積很大,而且數量也少,極少的減小了實驗難度,非常適合用於研究生物的腦細胞神經環路是如何完成學習和記憶的。

坎德爾以海兔作為起點,很快開始了更多關於記憶的研究,並且成果顯著。

研究發現,人類在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形成過程中,腦細胞的執行機制完全不同(見下圖)——簡單來說,

在短期記憶中是突觸增強(突觸就是神經元之間的接觸,資訊就是透過突觸實現了在細胞之間的傳遞);而在長期記憶中則是生出新的突觸。

要想生出新的突觸,就要不斷加強刺激,所以要想把知識長久的記住,就一定要重複。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說到這裡,順便提一下著名的“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這個記憶曲線被很多愛學習者奉為經典。但讀過本書後,你會發現:艾賓浩斯在實驗時所選取的記憶物件是無意義單詞(目的是抹去受試者因已有知識和記憶所產生的差異),而日常學習中我們要記憶的是有意義的單詞,或者與過往相關聯的知識。因此,相對這個記憶曲線來說,我們形成的短期記憶更快,而且也不會忘得那麼快。所以,花費太多精力按照“艾賓浩斯曲線”去記憶單詞或者知識,實際上是把事情複雜化了。

長期記憶除了與重複練習相關,還與空間記憶有關。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去電影院看電影總是比在家用電腦看要印象深刻得多;故地重遊常常會因為舊有的環境、氣味、人物等因素,使我們記憶深處久被忽略的細節再次浮現於眼前。這都是拜空間記憶所賜。簡單來說,

就是凡我們參與其中的事情往往印象更深。

隨著對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了解越來越多,生物學對於像老年性記憶退化,以及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所造成的腦損傷也有了解釋和治療的能力。於是,坎德爾自然而然地參與到了醫學應用領域,並由此開始了精神疾病研究的新旅程。

由此,坎德爾從神經科學的研究一路前行,從生物學角度上與他多年前曾經心嚮往之的精神分析再度相遇。目前,雖然人類要闡明意識的形成與影響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不再是遙不可及,毫無方向了。

透過坎德爾所講述的記憶科研故事,我們不難發現:在研究之初,作者以終為始。為了瞭解意識而研究大腦,因為器官的複雜性而不得不從細胞入手。隨後他順藤摸瓜,根據研究成果不斷拓展思路,最終回到了研究意識的初心。

這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偵探故事,環環相扣,再加上坎德爾的“科普初衷”,就使這本書雖然專業知識豐富,但普通大眾讀來也一樣是興趣盎然。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對於普通人來講,科研離我們的生活極遠。閱讀本書,深入瞭解了科研過程之後,我們也會受到不少啟發:

批判性思考——

科學研究需要不斷地在假設、論證、否定,假設、再論證的道路上尋找答案。作為個人也一樣,常常進行批判性思考,我們就能少犯錯誤,不斷成長。

成長型思維——

科研實驗中存在著大量的失敗,正是這些失敗給了科學家新的啟示,讓他們不斷改變方向與方式,最終獲得真相。普通人的生活也一樣,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敗打擊得放棄了堅持,同時也錯失了美麗的風景。

結果重要,但過程更美好——

坎德爾透過詳細描寫科研過程,告訴我們:獲得成果時所帶來的喜悅終究是短暫的,而過程中不斷地思考、爭論產生新觀點,再思考、再實踐、再否定、再修正才是真正讓人著迷的。

對於科學家來說,研究之路永無止境。他們研究的課題也許耗盡一生都無法完成。如果一味追求結果,只會讓人徒生焦慮,沒有樂趣,只有挫敗。

人生也一樣。每個人終究難免一死,這是我們無法改變和逃避的結果。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呢?我們要如何才能活好呢?坎德爾的自傳給了我們答案:

人生就是要活一個過程。人類殊途同歸,最重要的不是同歸,而是殊途——找到你的一生所愛,活出與眾不同的精彩。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三,譯者喻柏雅的故事——他的嚴謹認真讓本書更好讀好懂

一本500多頁包含記憶科研史的個人傳記,對普通讀者來說已經是個不小的挑戰了,再加上它是用英文寫成的,障礙就又多了一層。很多外文優秀書籍都是敗在了翻譯上。

但本書不同,用羅振宇的話來說:“讓我把這本書刷下去的,不是坎德爾,而是譯者喻柏雅。“不但如此,而且在得到公眾號最近釋出的“十本書推薦”和”十位領讀人推薦”當中,《追尋記憶的痕跡》和譯者喻柏雅雙雙入選。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那麼喻柏雅畢竟做了什麼,感動了得到的團隊呢?

1、5年血淚翻譯成書

沒錯,為了翻譯這本書,作者花了5年時間。這種全情的投入在如今的出版界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也實在不算多見了。

2、所有細節都認真對待

前面不斷提到,《追尋記憶的痕跡》不同於一般的自傳。想要駕馭這樣一本包含了科學史、社會史及個人史的圖書,除了需要譯者具備豐富的知識積澱、良好的英語水平之外,還一定要有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

喻柏雅做到了。在翻譯過程中他對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比如書中有一個關於描寫棒球的句子:“

他在滿壘時上場擊球並打出一個清壘的二壘安打

” 。這句話和書中主要內容無關,讀者也會一帶而過。但譯者並沒有因此放鬆要求。因為喻柏雅對棒球一竅不通,所以翻譯時他就被卡住了。為了保證翻譯的準確性,他不但把棒球比賽的規則學習了一遍,還在初稿時請教了網友,並在校對時再次確認後做了修改。這種對作者和讀者,對知識和工作一絲不苟的態度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一個連並不重要的小細節都如此用心的人,對於書中的眾多專業知識自然是更加精益求精的。難怪羅振宇說對譯者喻柏雅心懷一份敬意。

3、貼心的領讀指南

按說書已交付出版,譯者的工作也可以結束了。但出於對《追尋記憶的痕跡》這本書的肯定與熱愛,喻柏雅又擔任起了本書的領讀人。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有二:1是幫助讀者更好的領略全書,2是在領讀過程中也讓讀者可以把書中知識應用起來。

但讀過領讀文章之後,你會發現,收穫遠不止於此。首先,在領讀文章中,喻柏雅不但介紹了各章的主要內容,解釋了一些知識點的前因後果,同時還推薦了一些延伸閱讀材料和書籍,並對翻譯中的尺度把握,及至單詞理解進行了詳細地講解,這對於讀者來說,價值早就超出本書之外太多了。

因此,可以這麼說,在《追尋記憶的痕跡》這本書當中,作者坎德爾透過個人的親身經歷為我們鋪開了一條探索精神科學和心理學原理的啟蒙之路,而譯者喻柏雅則提供了一根可以幫助我們一直走下去的柺杖。

羅振宇力薦,豆瓣9.2分,這本關於記憶的書可能影響你一生

追尋記憶的痕跡:新心智科學的開創歷程(諾貝爾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作品)

檢視

總之,《追尋記憶的痕跡——新心智科學的開創歷程》是一本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自傳體科普讀物。書中內容豐富而有趣,不僅展現了科學家的研究路徑、20世紀精神科學發展史、二戰奧地利猶太難民史;而且也介紹了心理學知識、生物科學知識、人類學習與記憶的奧秘,同時還講述了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甚至還是一部赴美留學指南……

一旦讀過這本書,你的學識範圍將被拓展,而大腦也會與以往不同。具體如何不同呢?讀過之後,你自然就知道了。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