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炒菜在重口味的路上能走多遠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2014年發表了《全球癌症報告》,研究稱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中國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據GLOBOCAN 2018的另外一份全球胃癌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計約有103。4萬人罹患胃癌,中國胃癌患者佔全球總數的44。13%。中國每年新增胃癌病例41萬,發病率僅次於肺癌。

中餐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長期以來某些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具有獨具地方風味的“八大菜系”。 主要的烹飪方法就有14種之多,即: 溜、燜、燒、汆、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 拔絲 。其中的“炒”和我們老百姓息息相關。

中國式炒菜在重口味的路上能走多遠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一日三餐能做到乾淨、營養就應該不錯了。比如我們現在的三口之家,按照雙職工帶一個上學的小孩來說,早餐要簡單,因為沒有過多的時間準備,我們一般都以餛飩麵條、稀飯饅頭、雞蛋牛奶、包子油條等為主。講究點的會精心準備,甚至有的還會炒菜。大部分的中國家庭的正餐都放在晚上,這其實和營養學觀點相違背,可這也沒辦法。中國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節奏決定一家人只有晚上才能一起坐下來吃飯。普通家庭都是炒兩個菜再燒個湯,通常有葷有素,營養也能達到了。近年來由於影片的普及,大量的學做菜的APP也出現在普通人的手機上,由此掀起了全民學做菜的高潮,如果你沒有一個拿手的硬菜都不好意思說會做飯。

翻看一下這些影片,我們發現了炒菜的套路。為了迎合某些人對菜的“色香味”的要求,廚師們逐漸傳承了一套做菜的秘籍,現在透過影片慢慢走進了尋常人家的餐桌。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飛水,過油”,這個方法現在連普通百姓都學會了。什麼是飛水?說簡單點就是食材在沸水裡過一遍,既能做到食材的顏色不會發黃,還可以保持食材的口感,至於營養會不會流失沒人會關心,好看好吃就行。那什麼是過油?從字面上看想必大家就知道了,就是食材,尤其是雞鴨牛羊肉類,直接經過滾油烹炸,再撈出濾油,然後重新回鍋翻炒。這樣做可以保持口感嫩滑。炒一道菜至少經過兩次油,我們在飯後通常都會覺得膩。

除了以上的方法,大量使用調味品成了廚師的標配。雞精、胡椒、豆瓣醬、辣油、蠔油、甜麵醬。其中雞精和蠔油用得很多,不同的菜居然吃出了同樣的口感。一道菜從開始的飛水流失營養,到最後到嘴裡的不同化學品調料,我們究竟吃到了什麼?而這樣的烹飪方法居然堂而皇之地進入到家庭廚房。我們對“色香味”的理解難道就是這樣的嗎?

中國式炒菜在重口味的路上能走多遠

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色香味”而忽視食物本身,讓我們的餐飲慢慢走入歧途。

普通老百姓在餐館飯店的長期培養下,口味越吃越重。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說出食材本身的真正味道,很多人一走進飯店就感覺沒有胃口,菜式大同小異,口味還是那個類似的味道,舉著不知夾何菜,回去以後喊肚餓。

中國居民近年來的癌症發病率持續上升,尤其在食道癌、胃癌、腸癌上都有較大幅度上揚,其中胃癌已經成為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殺手,食管癌、結直腸癌發病率也相當高。這些除了先天遺傳因素、環境汙染外,還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中國式炒菜在重口味的路上能走多遠

我們是該好好反省,怎樣才是健康營養的飲食。

其實營養專家和醫生早就提出了好的建議。比如注意飲食規律、均衡營養,減少食用生冷、辛辣、過熱、過硬、熏製和醃製的食物,戒菸、限酒,少飲用濃茶,放鬆心情,合理減壓,適量運動。再比如避免大量食用高鹽、燒烤、醃製食物。高溫是造成致癌物增加的“元兇”,常見的主食烹飪中,炒飯的烹飪溫度為230℃,煎餃為220℃,相對都比較高。我們都喜歡急火快炒,殊不知這種高溫更容易製造致癌物質。還有就是過熱過燙的食物,如火鍋等在趁熱吃時,因為人體本能的應激反應,會導致快速吞嚥食物,容易對消化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會引起胃出血、損傷胃粘膜,長期下去胃部因為反覆受損,造成胃潰瘍,最終導致胃癌。

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先要從飲食做起。放棄重口味的口腹之慾,重新迴歸清淡本味。少油少鹽少調味,靠食物自身的鮮香同樣能滿足我們的味蕾。不要再弄些表裡不一的花樣來糊弄別人糊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