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樂水樂大佛,看完真想去一次!

大佛巍然坐立,雙目微合,魁偉高大,比例勻稱,神態安詳,眉宇間隱隱透出一股悲憫之情,顯得莊嚴神聖,雍容大度,山與佛渾然一體,宛若天成,正合了佛教天人合一的意境,不愧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大佛經歷了人間滄桑,風風雨雨的侵蝕,面目已有所毀損,也歷經了一次次的修復,每次修復後又使它容光煥發,不論人世間歲月如何變遷,大佛帶給人們的總是希望與夢想。

樂山樂水樂大佛,看完真想去一次!

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西南緣,有一座詩意的城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匯,龜城山、凌雲山、烏尤山一字排開,將一座城市悄悄地攬入懷中。這個城市就是樂山―― 一個充滿靈性的山川交匯的城市。難怪北宋文人邵博稱讚“天下山水之勝曰蜀,蜀之勝曰嘉州”,蘇東坡感嘆“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載酒時作凌雲遊”。

金沙江從雪山上奔流而來,接納了岷江,才顯得胸懷寬廣,底氣十足,始正式稱為長江。青衣江像一個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少女,在樂山鳳洲島從容地撲入從雪山而來的大渡河的懷抱。同樣是在鳳洲島,大渡河匯入岷江,最終隨著長江一道東流入海。鳳洲島成了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的大本營。而“三江”同時在樂山聚首,也算是一種天賜的緣分吧。

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山水的審美偏好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古人又說“仁者壽”,與樂山緊鄰的一個縣就名仁壽,兩個地名之間看來確有密切的聯絡。在今日遊客的心裡,樂山的著名,一是源自那尊舉世無雙的大佛,再就是來自與之相鄰的秀美的峨眉山,樂山因此有“東方佛都”的美譽。慈祥、大度、平和、深廣的佛門精義成了樂山之魂。

到了樂山,不能不去樂山大佛參觀。觀賞大佛有兩種方式:一是水路,乘船沿岷江漂流而下,可一覽大佛風采;二是陸路,沿大佛右側的九曲棧道可直達大佛的底部。我們選擇了後者,走這條路能給我們更多貼身親近大佛的機會。從樂山市區過岷江大橋向右拐不遠,來到凌雲山後山停車場,右手邊是坐落於凌雲山上的靈寶塔,左手邊對著凌雲寺。凌雲寺也叫大佛寺,建於公元七世紀末,“巨麗為西南第一”,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及左右配殿等組成。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建。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寶殿中羅漢塑像裙裾飄揚,神態各異,顏色鮮明,栩栩如生,堪稱精品。因為有大佛在的原因,寺里人頭攢動,香火出奇地好,安放了香爐的庭院裡煙霧騰繞,善男信女們排著隊上香許願。

樂山樂水樂大佛,看完真想去一次!

穿過凌雲寺,往前走不遠,就看到了在腦海中不知掛念了多少回的大佛頭像。大佛頭上繞著一圈又一圈的髮髻,妙相莊嚴,極為壯觀。

在佛像右側的石壁上,有一條險峻的棧道,自上而下盤旋九曲。棧道頂端有一長廊式亭閣,這是明代袁子讓稱作“立亭上則三峨凝黛,水自天來,煙波極目,綠野無際”的近河亭。行於棧道之上,身臨危巖深淵,令人頭昏目眩,驚心動魄,自然聯想到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詩句。這便是著名的“九曲棧道”,是修建佛像時開鑿的。崖壁上的棧道極陡,依山壁蜿蜒而下,窄的僅容一人勉強下行。面對危巖深澗,我們個個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扶著石欄杆往下移。俯視大佛腳下的遊人,都變成了螻蟻般大小,向側面望,大佛巨大的佛頭和身軀直逼眼前,更讓我們感覺自己的渺小,真難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先輩們,是如何憑藉簡陋的工具在石壁上開鑿出這71米世界上最高的大佛的。岩石壁上還雕著無數的菩薩、羅漢和護法金剛。如今,那些不足10釐米的小佛像,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風化成細土,手指不小心碰到就有紅砂岩粉末撲簌落下。

棧道巖壁上尚存有兩龕唐代造像,是大佛兩側原有的幹百龕造像中儲存較完整的,其餘則因風雨侵蝕而殘缺不全了。在棧道上行走,隨著高低和角度的不同,大佛帶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越往下走,越感受到大佛的莊重與威嚴,越感覺到修造大佛的開拓者們的偉力和智慧。

走了將近半小時,我們才來到大佛足底,頓生高山仰止之情。只見大佛巍然坐立,雙目微合,魁偉高大,比例勻稱,神態安詳,眉宇間隱隱透出一股悲憫之情,顯得莊嚴神聖,雍容大度,山與佛渾然一體,宛若天成,正合了佛教天人合一的意境,不愧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人在大佛腳下是如此渺小,小到竟無法與其小趾相比擬,大佛建造者們造就的又何止是一尊大佛,一種精神的動力不禁油然而生。

樂山大佛腳踏三江,揹負九峰,遠眺峨眉,近瞰樂山,比起曾號稱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高53米)還要高出18米,不愧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刻彌勒坐佛。聯合國遺產專家譽為:“是中國佛教信徒們的奉獻和技藝的結晶,是一座世界的豐碑。”

據介紹,大佛由唐代僧人海通法師發起建成,其目的是消減水患,造福民眾。大佛開工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竣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工期整整90年,其浩大的工程,讓我們不能不對古人堅強的毅力表示敬意和欽佩。相傳海通法師不辭辛苦,廣募善款之後,曾有官吏強行逼索,法師寧願被剜去雙目,也不願屈服,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建佛善款,其精神至今令人景仰。大佛頭頂左側有海師洞,傳為海通修習之所。洞內塑海通像,像高約兩米,盤膝而坐,手捧裝有眼珠的托盤,面容剛毅,威不可犯。

為了有效地保護大佛,古人還在大佛身上巧妙地設立了富含科學原理的排水系統,雖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

大佛經歷了人間滄桑,風風雨雨的侵蝕,面目已有所毀損,也歷經了一次次的修復,每次修復後又使它容光煥發,不論人世間歲月如何變遷,大佛帶給人們的總是希望與夢想。生在佛世應知福,這佛就是為別人造福的人。樂山大佛的神奇壯麗使人歎為觀止,佛望三江的博大深重,讓每個來到它腳下的人,都有恍如隔世不覺今生的感嘆。

扶欄臨江,只見眼前的岷江,仿若一條悟道的驚龍,顯得溫順而安詳。對面的鳳洲島上,遊人三三兩兩地在沙灘邊嬉戲、玩耍,而右前方的樂山市區一角,也以嶄新的姿態撲入我們的視野。面對三江匯流,繁華人間,大佛正襟危坐,穩如泰山,指引世人,更使人感到佛法無邊,無處不在。此時此刻,心情就像放飛的風箏,漸行漸遠。

樂山樂水樂大佛,看完真想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