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必修:當我們談論孩子的壓力,我們該談些什麼?

曾經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始有了心思,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做壓力。這是成長的標誌,是生命的張力,伴隨著忐忑,恐懼,亦步亦趨,躍躍欲試,也可能伴著痛苦,掙扎,甚至是放棄 。

我們每個人,都和壓力相伴相生。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更要學會如何和壓力相處。

壓力可以變成資源,也可以摧毀一切。學習認識它,瞭解它,感受它,處理它,“經營”它,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功課。

1.

“我有壓力,是正常的嗎?”

在壓力面前,孩子可能會恐懼。壓力是一座山,橫亙在面前,怎麼辦?為什麼我感到煩躁,靜不下來心,無法投入?只有我這樣?別人也會這樣嗎?我這樣正常嗎?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疑問,我們可以告訴他:

1.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

,感受到壓力,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不要回避它 ;

2.適度的壓力是有利的,我們甚至需要一定的壓力,幫助我們挖掘自己的潛力,做得更好;

適度的壓力利於勝任環境,將人生的刻度向前調幾格。適度的壓力也就是中等強度的壓力,我們也可以把它視為良性壓力,正好的壓力。

3.過度的壓力會阻礙思考,影響心智功能。

完全沒有壓力,並不是件好事,很可能我們也沒有動力,沒有進步。

中等強度的壓力最利於個人的成長。

畫一個倒U型,壓力和表現之間就是那樣的關係。

青春期父母必修:當我們談論孩子的壓力,我們該談些什麼?

這就像我們要吹一個氣球,如果沒有力量,或者力量不夠,氣球吹不大。但是如果用力過猛,氣球就會爆炸。

最理想的狀態是,觀察氣球膨脹的情況,適度用力。

2.

孩子的壓力是怎麼產生的?

不管對於孩子還是對於我們自己,瞭解自身壓力的產生原因,將會最大化地幫助我們和孩子正面它,這個反思的過程也是應對壓力的最好途徑。

1.在任務的挑戰遠遠高於自己的能力時,壓力往往就會產生。

我們不能期待一個小學生輕鬆去跑馬拉松,這給父母的借鑑是,和孩子設定目標時,踮起腳尖就能摘到蘋果將會激發他們的鬥志,增強自信。如果跳起來也夠不到那個蘋果,他們也許會在一次次挫敗後,自我否定,徹底放棄;

2。有觀眾或者假想觀眾時,對某些孩子可能造成壓力。

如果過於關注外在評價,過於關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會消耗本應集聚於

本身的注意力,影響正常發揮。

父母引導孩子向內看,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長期堅持這樣做,會幫助他們減少自我消耗;

3.並不是只有困境才會產生壓力,太想做好,同樣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過度追求完美,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直接的影響是遲遲不能行動。如果你觀察自己的孩子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鼓勵他先完成,再完美。行動,是治癒的良藥。

青春期父母必修:當我們談論孩子的壓力,我們該談些什麼?

3.

壓力大時

孩子可能有哪些表現?

逆流而上的孩子不在少數,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壓力,他們很頑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大可能會迎來身心的蛻變。但這是建立在均衡的適度壓力基礎上的。

均衡的意思是,你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過度壓力,但不會一直陷在裡面,總體來說,壓力是有彈性,可控的,適度的。

有些孩子面對壓力,會把自己壓得很緊。

他們有戰勝壓力的雄心壯志,但是自我調節能力弱些,他們往往也不善於尋求外在資源。

比如父母的幫助,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父母要善於觀察,如果你的孩子屬於這種型別,就不能責備他們的努力無果,而是要把手伸給孩子,讓他們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拉一把。

逃避壓力,讓很多父母感到困擾、焦慮、惋惜。想清楚我們的孩子逃避的原因是在給他提供幫助前首先要做的。幾乎沒有人喜歡壓力,但是每個人的心理動機是不同的。

會被誤讀的是,逃避不代表孩子不想做好。容易忽視的是,正是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好,才透過拖延、罷工、不做作業、沉浸在手機裡等方式掩飾自己。

你看著他們沒心沒肺時,也許他們心裡正承受著過度的壓力。當他們憤怒,暴躁,甚至暴力時,他們是在用這樣的溝通方式告訴父母,他們需要幫助。

4.

幫助孩子學習和壓力相處

父母可以怎麼做?

1.你是一個優秀的範本嗎?

孩子需要透過學習,才知道如何將壓力變成資源。他們學習的物件,首先是自己的父母。

他們會觀察父母是怎樣應對壓力的,並有很大的可能性複製、內化這種模式。

因此,對孩子最好的幫助,是父母首先做好壓力管理,為孩子提供一個範本。我們也只有先降低自己的壓力水平,才有資源給孩子提供幫助。

2.默默陪伴的力量

在孩子有壓力時,任何正確的道理往往都不起作用,只會增加孩子的煩躁。

語言並不總是在任何時候都發揮作用,默默的陪伴也許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

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

非語言類的支援

,比如擁抱,拍拍肩膀,這足以讓他們感受到平靜。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內心安寧,才能傳遞給孩子內在的穩定支援。

3.合適的介入時機

孩子壓力過大時,是需要得到幫助的。

如果我們過早介入,會剝奪孩子發展復原力的機會。太晚介入,孩子又有壓力過載的風險。

這需要父母睿智、靈活地去觀察、理解孩子。

我們並不會總是踩在最正確的節奏上,但這沒有關係,只要保證一定水平的穩定支援就可以。

4.別讓自己主觀的壓力成為孩子的負擔

壓力是主觀的。

對於我們來說有壓力的,可能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角。

父母要做的,是不要把自己的壓力附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讓自己的問題成為孩子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