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跟娃不停講大道理,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菜菜是個令人羨慕的媽媽,因為她有一個學霸女兒,如今上初中了,學習卻越來越好,現在穩居全校第一,但是孩子學習也非常辛苦,每天早早起床了,但每天晚上都十來點才能睡覺。

週六難得孩子休息,菜菜因為心疼女兒,便跟女兒說:“要不,你睡一會吧。”沒想到孩子反應很大,非常煩躁地說:“你煩死了,天天就只會說這句話。”聽了這句話後,菜菜難過極了,覺得自己是關心孩子,為什麼孩子還覺得我煩呢?

專家說:跟娃不停講大道理,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反感

從菜菜的角度是因為她擔心孩子平日裡讀書已經那麼辛苦了,希望她可以休息一下,這樣才不會太累;而在孩子的角度上來看,是自己難得休息會,想做點除學習外的事情,可是媽媽卻一直在旁邊喋喋不休地嘮叨著,覺得媽媽完全不理解自己,所以對此非常反感。

父母嘮叨孩子是因為心裡有太多的擔心和焦慮了,擔心孩子還小分清對和錯、不能將自己照顧得很好、希望孩子可以少走一些彎路。父母以嘮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但孩子到的卻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甚至因此感覺到自己被控制和束縛了,因此對他們的嘮叨越來越反感、越來越拒絕。

專家說:跟娃不停講大道理,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不停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

嘮叨好像是媽媽們的常態,一件事情反覆無數次,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孩子:

“你怎麼還不起床?”

“星期天讓我再睡會,很快就起來了。”

“慢點,慢點,有車。”

“我知道,我自己會走。”

那些看著是關心的叨叨,慢慢磨掉了孩子的耐心,漸漸地對媽媽的話變得充耳不聞了。30歲的小琳說自己的媽媽對她從小嘮叨到大,現在離開了家,感覺特別的輕鬆,有時候甚至連過節都不想回家,因為一回到家,在媽媽面前感覺到自己是個低能兒,什麼事情媽媽都要像個唐僧念個三百遍,就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懂一樣。你看,你“愛”的嘮叨,讓孩子失去了自信,也讓孩子遠離了你。

專家說:跟娃不停講大道理,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有育兒專家認為,

“低層次父母”才會跟孩子喋喋不休講道理。

李玫瑾教授也認為,

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但當孩子到了12歲,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

專家說:跟娃不停講大道理,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一流的家長,給孩子自律自主的成長空間

聰明的家長會處理好跟孩子之間的相處之道,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用眼睛觀察,不出聲。

跟孩子一起走在外面的時候,離孩子近一點,不要亂喊亂叫,用眼睛看,你會發現遠比你想象做得好的多,他會嚴格按照平日裡學到的知識:左右前後看車、走路儘量走斑馬線、看到紅燈就停下來等等,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孩子有時候做得比我們還要遵守交通規則。

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

有些路、有些事必須孩子自己經歷了才明白什麼叫錯,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比如外面天氣寒冷,你一直嘮叨著讓孩子多加件衣服,可是孩子就是不喜歡,請由著他,或者你冷,但他真的不冷,如果走到外面,他感覺到冷了,感冒了,下次他就會更加記憶深刻,為了不難受,他也會自主給自己多穿一件衣服。

學會信任孩子。

家長的嘮叨看著是愛,可是卻讓孩子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不被信任的,自己是什麼都做不好的,這不僅讓孩子變得不自信,長此以往也會讓孩子變得非常被動,什麼事情一定要媽媽提醒、催促才會去做。

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這麼一句話:誰的情緒誰負責。父母不停地嘮叨、不停地催促其實就是自己內心焦慮的表現,過於擔心孩子做得不好、擔心孩子會做錯。但這樣的你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失去方向,更加迷茫。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即使有心理焦慮,也要學會自我消化,並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引導孩子,而不是無意識地嘮叨孩子。

專家說:跟娃不停講大道理,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嘮叨已經成為阻礙愛與自由教育的一種硬傷,它存在的如此自然,害處又無法一眼就看清,以至於人們根本意識不到它的危害性,甚至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減少對孩子的嘮叨和不必要的束縛,逐步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才能獨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