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力有損失,怎麼回事,怎麼辦?

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普及,我國先天性聽力損失的確診年齡由17-24個月提前到目前的6個月以內,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發生率約為1-3‰。孩子出生的喜悅被聽篩沒有透過的打擊淹沒時,或者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出現聽力下降時,家長可能會感到沮喪,但此時,家長需要的是儘快地接受現實,儘早地為孩子提供可能的幫助。

孩子聽力有損失,怎麼回事,怎麼辦?

聽力損失可分為兩大類:傳導性聽力損失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傳導性聽力損失是因為外耳或中耳的問題造成聲音無法正常傳送到內耳引起的,兒童中最常見的為耵聹栓塞,鼓室積液,中耳感染,少數患兒可發生聽小骨受損。

80%0-6歲的患兒最少患過一次中耳炎,大部分都可以完全康復不對聽力造成持續性損傷,少數持續時間長的感染可能會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失。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是由於耳蝸、聽神經病變或兩者均損害引起的。當耳蝸病變時,不能將電訊號傳遞到神經,因此大腦接收不到需要的資訊。

常見的聽力損失的原因為:

①遺傳因素;

②母親懷孕期的病毒感染;

③出生時的併發症;

④中耳感染,

⑤傳染病:腦膜炎、腮腺炎、風疹等;

⑥極大噪音:爆竹、機械噪聲等;

⑦外傷:頭部受傷;

⑧服食致聾藥物;

⑨其餘難以明確的原因。

孩子聽力有損失,怎麼回事,怎麼辦?

現在,隨著科技的的進步,透過及早的干預使很多聽障小朋友可以完全融入到正常生活中。

正常的聽力在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是要用到我們的聽力分享資訊,分享感情,交朋友,享受積極的生活,聽力損失有可能造成社交的困難。為了進行社交,孩子要用聽力來發展語言技巧。

孩子聽力有損失,怎麼回事,怎麼辦?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語言發展過程。從哭叫,打噴嚏,咳嗽,到辨別出母親的聲音。如果兒童患有聽力損失,基本的語言發展會被延緩,儘管存在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輕度到重度聽力損失的患兒通常也會發育形成可理解的語言。

越早發現聽力損失,越早干預,日後語言發育越好。新生兒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就可以驗配助聽器。如果聽力損失的情況嚴重到超大功率助聽器也不能解決問題,要考慮人工耳蝸植入。

不管是佩戴助聽器還是接受植入人工耳蝸,都是越早開始越好。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進行聽力檢查,新生兒或兒童可以透過ABR,OAE來評估聽力情況,下圖是常見的日常活動中一些聲音的頻率和強度,也被稱為“香蕉圖”。

香蕉圖是指正常人的言語頻率分佈和強度分佈的範圍。

如果大部分頻率點的聽閾落在香蕉圖範圍內,說明能聽到絕大部分的言語聲。如果大部分頻率點的聽閾落在香蕉圖下方,說明不能聽到大部分的言語聲,日後日常交流會受到影響。

此外,也可透過香蕉圖觀察不同頻率的聽力情況。例如,狗叫聲屬於低頻範圍,電話聲、鳥叫聲屬於高頻範圍。根據此圖,家長可以觀察患兒對日常生活中不同頻率聲音的感知情況,大概判斷不同頻率的聽力狀況。

孩子聽力有損失,怎麼回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