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飢不擇食 一飯之恩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這一成語源於隆堯縣北樓鄉南汪店村。據說,劉秀為躲避王郎追捕,狼狽逃竄,有一次,追兵在這一帶圍剿追殺了他好幾天,走到十里仁義莊村口時,頭暈眼黑栽倒在路邊。多虧有個小姑娘,去村外磚窯給她爹送飯回來,趕緊把劉秀扶起來,把留給自己吃的飯讓給劉秀吃,從鍋裡拿出兩個秫豆麵貼的餅子,又盛了一碗麥仁湯,劉秀飢不擇食,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他嚼著秫豆麵餅子,喝著麥仁湯覺得是又脆又香又甜。劉秀吃飽以後,歇了歇腳,緩了緩勁,慢慢有了精神。隨後向北邊宣務山走去。沒隔多久,追兵就趕過來,幸虧劉秀已經逃走。劉秀躲過一難,有驚無險,心裡非常感激,常對人說:“我劉秀大難不死,得人相救,終生難忘仁義莊村頭小店。”從這時開始就有了“難忘店”這個名字。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後來,劉秀做了漢光武帝。平時吃什麼都覺得不香,吃不出當年在仁義莊小店那頓飯的味道。他傳旨御膳房,根據他的回憶,要廚師做一碗“白麵疙瘩一道溝”的湯,做兩個一面蒸一面烙的秫豆麵餅子。可是多名高階廚師,挖空心思也做不成皇上說的那樣的飯。無奈之下派人到“難忘店”,把小姑娘父女二人請進京來,又做了一頓當年皇上吃過的飯。大家一看,原來是把退了皮的麥籽(叫麥仁)在鍋裡煮,煮熟就成白麵疙瘩一道溝了。把高粱和豆磨成的面(叫秫豆麵),用手拍成餅子貼在鍋邊,熟了以後就是一面蒸一面烙(著鍋的一面)的餅子了。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仁義莊的鄉親為了紀念劉秀,在村西蓋了劉秀廟。劉秀塑像端坐中央,文武大臣站立兩旁,栩栩如生,氣宇軒昂。劉秀封的“難忘店”,經過時代變遷,漫長歲月,也就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南汪店了。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然而,“劉秀走國,飢不擇食”的故事在河北一帶廣為流傳。

劉秀走國在此幸得一飽的故事也在此地廣為流傳,由此又派生了一個成語典故:“一飯之恩” 。

身無可擊、體無完膚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趙王張敖的丞相貫高謀殺劉邦一事,被貫高的冤家探知了。冤家就上書朝廷告發了他們。劉邦立即下令將張敖及貫高等人全部逮捕,押送長安。訊息傳來,曾參與謀事的十幾個人,都爭著要刎頸自盡。貫高惱怒地責罵他們說:“誰讓你們乾的這事?是我,而不是趙王。現在朝廷要逮捕趙王,如果你們都死了,誰上朝廷為趙王辯白呢?”貫高等人被押送到長安後,貫高對審理此案的官員說:“謀害皇帝的事是我們乾的,趙王根本不知道。”法官怒讓貫高承認趙王也參與了此事,就對他施以酷刑,但直到將他打到“身無可擊”的地步時,他還是不改口。法官把這一情況彙報給劉邦。劉邦說:“真是一位壯士啊!看來用刑他是不會交代的,應請一個和他熟悉的人私下與他交談,說不準還有可能讓他說出來。”經打聽,中大夫洩公是趙國人,與貫高很熟悉。因此,他便被召來承擔了這個使命。洩公來到貫高的囚室,貫高抬頭一望,說:“你是洩公吧?”洩公趕緊上去寒暄慰問。二人開始回憶往事,敘談舊誼。談了一會兒,洩公把話題引入正題。他問貫高:“趙王是否參與謀反之事?貫高回答說:“是人,誰不愛他的父母妻子?如今我的三族都被判了死刑,我難道能因為趙王而去禍害我的親人嗎?只是趙王確實沒有謀反。那事完全是我等所為。”接著,貫高便把事情的起因、過程及趙王如何不知情等情況,告訴了洩公。洩公把趙王張敖已經被劉邦無罪釋放的訊息告訴貫高。貫高聽了這個訊息,說:“我之所以苟延性命活到現在,是為了證明趙王不曾謀反。如今趙王已經被釋放,我已完成使命也就死無所恨了。再說,人臣有了篡殺皇帝之名,哪裡還有臉面再去侍奉皇帝呢?縱使皇帝不殺我,我難道心中無愧嗎?”貫高說完便撞牆自殺了。劉邦聽後,非常敬佩,命人厚葬之。“身無可擊”,意思是說被酷刑折磨得體無完膚,以致再沒有可以責受刑罰的地方了。後用作比喻身受極其殘酷的刑罰。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丹書鐵券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以跪在上帝或鬼神面前的虔誠之心授予柴家“丹書鐵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免死金牌),一般朝代常有的屠殺前代皇室全族的慘劇沒有發生———趙匡胤和柴榮(隆堯人)是五代亂世中的一對結義好漢,柴榮先死,趙匡胤“黃袍加身”,逼柴榮的兒子柴宗訓禪讓帝位,但拿孤兒寡母怎麼辦呢?“丹書鐵券”就是由趙匡胤和柴榮這對異姓兄弟引出的一個在中國政治史上十分斯文的誓約:“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謀逆大罪,亦不可株連全族,只可於牢中賜死,不可殺戮於市。”《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就是柴榮後裔,他可以拿著“丹書鐵券”公然扶助林沖、武松、宋江這樣的草寇。史書記載“仁宗嘉佑四年,(仁宗)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就是說按照後周皇帝的規格和儀式去祭祀,死去的後周皇帝也得到了大宋皇帝的關照。

反側自安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這一成語出自西漢末年劉秀在隆堯一帶進行軍事活動的歷史事件。《後漢書 光武帝紀上》載:劉玄做了更始帝后,派劉秀以大司馬身份巡視河北。劉秀在河北,每到一處,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獄,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的官吏名稱。所做之事,均順應民心,因而官民喜悅。王朗是當時河北勢力最大的一支力量,他自稱是劉邦的後代,號召力很大,結果很快被劉秀消滅。劉秀在柏人城消滅了王郎的大將李育後,在清理繳獲的文書檔案時,發現官吏們毀謗劉秀的材料有幾千份。如果追究起來,會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造反。劉秀根本連看也不看,把官吏們召集起來,當面一把火燒掉,真正起到了“令反側者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決心跟隨劉秀到底。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在公元24年,後世將這一句話演變為“反側自安”,讓那些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來。表示安撫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徒有虛名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徒有虛名,空有名望之意,指有名無實。這個成語出處為 《北齊書·李元忠傳》。說一個叫李元忠的人,在任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刺史的時候,當地因天災而歉收,人人因飢餓臉色青黃,元忠上表請求救濟,等到秋天再徵收。結果回覆準用糧食一萬石,元忠認為如果放糧萬石,平均到一家不過升斗(十鬥為一石),量太少了,徒有虛名,起不到多大作用,就放糧十五萬石以救濟難民。事情完結,上表陳述此事,朝廷稱讚而沒有責備。

李元忠,趙郡柏人人(今邢臺隆堯縣西部一帶)。 李元忠文武雙全,通醫藥、善方技,仁愛寬容,醉情音樂與美酒;他“毛遂自薦”協助高歡建立北齊,位居侍中、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他在夢文化、酒文化、成語文化中均留下足跡;他的事蹟不僅載於正史,近年還頻頻出現在各地高中語文試卷,尤其是為百姓著想的善舉為後人廣為傳誦。

紙衣瓦棺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這句話是讚揚一個隆堯人郭威的。

據《舊五代史·周書·太祖記》載:郭威臨終前囑託柴榮說:“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寢無須用石柱,費人工,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不要守陵宮人,也不得用石人石獸,隻立一石記之,鐫字雲:‘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嵩陵內是否真的用瓦棺紙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確無石人石獸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鄭縣誌》記載:嵩陵前舊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在郭威的家鄉邢臺郭園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的薄葬美談,郭威也因此被稱為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

與隆堯有關的成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