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60和B1轟炸機,到底誰抄襲誰?

圖160和B1轟炸機,到底誰抄襲誰?

在航空史上,不同國家的設計師設計的飛機,外形相似並不奇怪。比如從第一代噴氣戰機開始,F86就與米格15很像;直到今天,也有不止一種隱身戰機,從多個角度看起來都很像F22A。這本身之間未必是從一開始就照抄了對方的設計,而是在當時具備的整體技術條件下,出現了殊途同歸的階段性結果。比如米格15與F86在研發試飛期間都是高度保密的。結果最終在戰場上相見,才發現兩種主力噴氣戰鬥機是如此之像。而到了冷戰高峰期間,不單純是在戰鬥機方面,就是在巨型運輸機甚至是戰略轟炸機上,都出現了非常近似的設計。比如超級大國最大的銀河C巨型運輸機就與蘇聯方面的安124大型運輸機在外形和運力指標上都很像。如果不是兩者的水平尾翼的位置有明顯差異,還真不好快速區分誰是誰!

圖160和B1轟炸機,到底誰抄襲誰?

比C5與安124之間相似度更高的,其實是B1和圖160這兩種戰略轟炸機。這兩者的相似度可以說達到了85%!因為都是細長的主機身加貼近內側的固定三角翼,配以可大角度後掠得可變後掠翼。都吊掛4臺帶加力的大推力發動機在主機身之下,並且都採用了超音速進氣道;小的區別就是進氣道的切口方向有所不同。兩種戰略轟炸機的尾部設計幾乎一模一樣的。都是小型水平中尾翼加單獨的大型垂尾。兩架飛機都具備很大的機腹主彈艙。如果說外觀差異最明顯的,則是機頭和前機身部分。B1的駕駛艙頂部凸起,整體看上去像天鵝的頭部。這種設計會造成機體截面率的變化,可能有利於做超音速飛行。而圖160的機頭和前機身則缺乏類似的變化,更像是一套簡單的圓錐體。另外B1轟炸機還在駕駛艙之外的,

圖160和B1轟炸機,到底誰抄襲誰?

前機身外側增加了1對像擾流板一樣的傾斜小翼,主要用於提升前機身的效率。而圖160則無此設計,因此機頭部分是兩者最大的外觀區別;但是這些小細節並不影響兩者在主體設計上高度相似的現實。其實大部分人一般不會錯認這兩種不同的戰略轟炸機,並不算因為外觀細節的不同。更主要的在於B1轟炸機的外在塗裝,一貫採用超級大國空軍慣用的深灰黑色調;而圖160則大部分噴塗成顯眼的亮白色為主,因此經常被稱為白天鵝。一個黑一個白,導致很容易區分。這兩種戰略轟炸機的基本引數也相差不大。圖160空重110噸,最大載油150噸,最大載彈40噸。最大載彈量時肯定不能同時滿油,因此該機最大起飛重量275噸,已經是至今全球最重的戰略轟炸機。輕載時最大內油航程1。5萬公里,

圖160和B1轟炸機,到底誰抄襲誰?

正常全程亞音速轟炸航程1。25萬公里。在1。25萬米高度的極限速度2。05馬赫。如果全程以1。5倍音速高速突防,那麼實際作戰半徑只有2000公里,也就是內油航程下降到5000公里以下!B1轟炸機的空重87噸,最大起飛重量216噸,最大內建載彈34噸,因此這明顯是一種比圖160小了一圈的戰略轟炸機。到了B1B這種大批服役的型號,其最大突防速度只有1。25馬赫,距離圖160的1。5馬赫持續突防能力也有差距,更無法達到圖160的2馬赫極限。B1B的正常內油轟炸航程為1。2萬公里,比圖160略低。不過超級大國空軍的海外基地和大型加油機數量遠遠多於前蘇聯,因此B1系列的實際作戰半徑往往是大於圖160的。從研發試飛時間上來看,B1轟炸機1974年首飛成功,到1986年實現批次服役。產量多達104架。而圖160是1981年首飛,1987年開始服役,

圖160和B1轟炸機,到底誰抄襲誰?

到1994年暫時停產,期間一共只生產了25架。直到近兩年才又開始重新生產,但是產量仍然只有一兩架的極少數量。圖160在正式定案前,其實還有類似於協和飛機(或者說是圖114)的固定機翼高速設計方案,不過到後來才決心採用可變後掠翼方案。鑑於B1早在1974年就已經完成了首飛;考慮到前蘇聯在美國密佈的大批暗線,猜測前蘇聯2大設計局提前得到還在保密中的部分B1轟炸機的核心資料也不是不可能。從這一點來講,是圖160借鑑了B1的機率更高。不過圖160在整體體量和大部分指標上都強於B1。可見當年的蘇聯設計師也不是隻會吃乾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