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前幾天,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時間君去看了最近院線熱門大片《失控玩家》。

快速的節奏,刺激的場景,賤賤的表演,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電影。

最近幾年,出現了一批和遊戲結合緊密的電影,和《失控玩家》相類似,這些影片大都具有絢爛的視聽效果,緊張刺激的劇情,以及只有資深玩家才懂得的遊戲梗,憑藉著這些優勢,既贏得票房,又收穫口碑。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失控玩家》

不懂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看這些電影時,總有些時候會分不清自己是在看電影,還是在玩遊戲,這兩者的體驗太相似了!

因此,不免有人擔心,當遊戲和電影結合得越緊密,當快節奏短影片成為大眾娛樂的主流,電影該何去何從?

今天,時間君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些與眾不同的電影,以及談談電影可能的未來。

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豆瓣時間專欄

《電影產業破壁課——13小時重塑電影世界觀》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01

從《駭客帝國》到《失控玩家》:

遊戲化電影的前世今生

在《失控玩家》未上映前,僅僅是釋出了幾個預告,影迷們便蠢蠢欲動了。正如

豆友@哈迪斯淨土

在預告片下的評論:

所以說這部片是

楚門秀+駭客帝國+玩家一號

?期待一下。

其實豆友的評價已經道破了《失控玩家》的本質:

一種遊戲化的電影

可能大家並未察覺,遊戲和電影的結合,很早就開始了。

比如1982年問世的電影

《電子世界爭霸戰》

,是

影史上第一部賽博空間題材電影

。配合著初代PC電腦的問世這一時代背景,這部電影超前地描繪了一個虛擬與真人同處一個時空的世界。儘管受到技術的約束,特效表現有所限制,劇情也說不上十分精彩,但它開啟了電影對於計算機程式自主性問題的思考。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該片在2010年上映了續集《創:戰紀》。

當然還有大家熟知的

《駭客帝國》

以及前幾年大熱的

《頭號玩家》

。前者透過講述虛擬操縱現實的故事,在新千年來臨之際,用影像準確地表達了現實對網路、電子遊戲等虛擬產品未來發展的焦慮。而後者則代表了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相較於焦慮,人們反而接受了虛擬的世界,並且擁抱它。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駭客帝國》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頭號玩家》

當然,除了直接由遊戲改編或是直接表現遊戲場景的影片,還有間接透過遊戲關聯,或是具有電子遊戲影像風格的電影。比如2020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

《1917》

,或是大逃殺型別的經典

《大逃殺》

以及

《飢餓遊戲》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1917》。一鏡到底與第一人稱視角,很像《半條命》、《和平精英》這樣的遊戲。

學者張淨雨為我們列舉了遊戲化電影的三種類型:

1、基於電子遊戲及其衍生人物形象改編的電影。

比如

《古墓麗影》、《最終幻想》

等。這些影片大多改編自角色扮演類遊戲,而這類遊戲本來就學習了電影的敘事方法,所以其影視化,實際是朝向電影的迴歸。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古墓麗影》

2、具有電子遊戲影像風格的電影,故事雖不直接圍繞遊戲展開,但效仿了電子遊戲的媒介語言形態。

例如

《我們是小殭屍》

中對紅白機遊戲的音樂音響以及畫素遊戲影像風格的套用。而由於動作遊戲與動作片具有高度相似性,諸如

《怒火攻心》、《硬核亨利》

等影片,也將動作遊戲的運鏡方式、剪輯節奏、空間設計應用到影片中,讓觀眾體驗到一種置身遊戲的在場感。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我們是小殭屍》

3、以遊戲機制來構建影片敘事的電影。

在這類影片中,一些電影的故事內容即遊戲本身,這些遊戲並不一定都是電子遊戲,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遊戲。

例如

《歪小子斯科特對抗全世界》

將愛情故事演變為一場勇鬥情敵的闖關遊戲;

《原始碼》、《明日邊緣》

以電子遊戲存檔結構,在多次重生中不斷挑戰遊戲任務。而頗受影迷推崇的諾蘭執導的

《記憶碎片》、《盜夢空間》 、《信條》

則將解謎遊戲、動作遊戲與謎題敘事、好萊塢經典敘事恰當地融合在了一起。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信條》。不知道有多少觀眾看完這部片後,努力地畫出影片的時間線。

所以,從某些角度來看,電影似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在虛擬技術“統治”現實的當下,電影好像天然地與遊戲親近。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02

電影的未來,是遊戲嗎?

其實我們說電影越來越像遊戲,實際是想說,電影越來越像遊戲那樣,觀眾不只是觀看,

更重要的在於參與和互動

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認為:

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在巴贊看來,電影應當如實地反映生活,遵從自然的生活邏輯,不加人為操縱,保證時空的完整性。

為了反對好萊塢式電影那一套影像機制對觀眾的操縱,

真正的電影應該和觀眾保持距離,透過這種觀看距離,讓觀眾在觀影時理性地反思自身

,而不是被虛幻的影像所迷惑。

然而電影與遊戲的結合卻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前進:第一人稱的拍攝角度加強了觀眾與角色的認同;複雜的情節編排就像遊戲規則一樣,讓觀眾一頭霧水但又欲罷不能;再加上不斷精進的特效技術,更模糊了現實和虛擬的界限。

在遊戲化的電影中,我們需要的不是距離感,而是互動與認同。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頭號玩家》

儘管在遊戲化的電影中,

電子遊戲讓玩家體會到了掌控人生、操控世界的快感

。它讓現實生活中被權力擋住了晉升之路的人,相信在遊戲系統中,只要遵守規則,不斷重複訓練,提升技能就能經過公平競爭,實現飛昇。讓那些被鋪天蓋地資訊吞噬的人,相信透過複雜的資訊操作訓練,便能學會數字化社會的生存之道,而不會被加速社會淘汰。

然而,電影在模仿遊戲機制的同時,也透過遊戲機制的失控,對其進行了批判和反思:

一方面,電子遊戲提供的救贖性力量,或許只是一種逃避。

另一方面,電子遊戲的反噬性力量,則有可能讓玩家陷入更深的泥沼。正如尼采的名言“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你”,我們也可以說:

當你操控數字化身的時候,化身也在控制你;當你在獲取資訊的時候,資訊也在瀏覽你;當你制定遊戲規則時,規則也在形塑你。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頭號玩家》

電影、遊戲、現實,如同巢狀的映象,彼此呈現彼此,相互反思對方。雖然目前的遊戲化電影更多是一種隱喻式的模仿,

但隨著現實與虛擬邊界交融,電影與遊戲也終將不分彼此,看電影的觀眾與玩遊戲的玩家也將和媒介合而為一

就像哲學家鮑德里亞所擔心的那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成為一個

“擬像”(simulacra)

的世界,

表象取代了現實,甚至比現實更加真實

所以,當電影與遊戲的結合越走越深,當電影越來越像遊戲時,當大眾越來越習慣於遊戲化的敘事方式和影像呈現方式時,電影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消失,而徹底被遊戲所取代呢?

因此,也無怪乎豆瓣時間主講人、資深電影製片人關雅荻老師的預測:

相較於如今勢頭強勁的線上流媒體平臺,或許遊戲才是未來電影真正的對手。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圖源電影《失控玩家》

參考文獻:

讓-米歇爾·弗羅東,楊添天。電影的不純性——電影和電子遊戲[J]。世界電影,2005(06):169-173。

張淨雨。操控抑或被控?——遊戲化電影對電子遊戲的效仿與反思[J]。電影藝術,2021(05):25-31。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

豆瓣時間專欄

《電影產業破壁課——13小時重塑電影世界觀》

跟隨資深電影人關雅荻老師

從經濟、技術、藝術的角度重新發現電影的魅力

《失控玩家》:失控的不僅是遊戲,還有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