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喝下幽門螺桿菌培養液,這位諾獎得主來到中國要坐診

本文首發於上海科技報作者吳苡婷

日前,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教授從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志華手中接過大紅聘書,成為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他將在同濟大學建立“馬歇爾HP(幽門螺桿菌)綜合實驗室”,為同濟大學醫學院本科生授課,培養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當天,馬歇爾教授與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簽約共建“馬歇爾消化疾病國際診療中心”,在滬開展幽門螺桿菌的個性化精準治療和消化疾病的國際化診療,為更多中國患者帶來福音。在不久的將來,他本人將親自坐診看病。

35年前喝下幽門螺桿菌培養液,這位諾獎得主來到中國要坐診

在同濟大學做演講的馬歇爾教授吳苡婷攝影

馬不停蹄,馬歇爾教授還在同濟大學作了題為《從醫師到大師》的演講。他在忙碌間隙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回答了中國科學迷們感興趣的一些問題。

幽門螺桿菌雖然狡猾,但是不必恐懼

巴里·馬歇爾現為西澳大利亞大學微生物學教授、馬歇爾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亞醫師。1982年,透過“以身試菌”,馬歇爾和合作夥伴羅賓·沃倫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為此他倆共享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後,身為諾獎得主的馬歇爾仍然堅持坐診、親自看病,迄今他圍繞幽門螺桿菌,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臨床與科學研究。在馬歇爾傳染病研究中心,採用“馬歇爾hp個性化精準醫療”,該菌的根除率超過95%。自2011年榮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後,他逐漸開始將事業重心轉向中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已有超過50%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臨床根除率卻低於65%。世衛組織已經明確,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潰瘍、胃炎和胃癌的第一致病因子。

35年前喝下幽門螺桿菌培養液,這位諾獎得主來到中國要坐診

人體胃壁上的幽門螺桿菌

但是對於幽門螺桿菌的認知,大眾還有很多誤區。馬歇爾告訴記者,科學家發現早在六萬年前,人類就已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它是人類胃部的唯一致病細菌。但是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很狡猾的細菌,它擅長在人類的胃內壁上打洞,逃過胃酸的追殺。而且它們在新陳代謝中會分泌出鹼性物質,會和胃酸中和,形成保護自己的屏障。而且它擅長基因變異,單一抗生素對它5-7內就失效。馬歇爾也糾正了公眾的認知誤區,沒有必須對於幽門螺桿菌太過於焦慮,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微需氧細菌,它在空氣中很難長時間生存。中國人飲食習慣喜歡用筷子一起夾菜,所以容易感染,只要稍加註意就不難解決。事實上,人類只有躺下後,胃部溶液才能到達口腔,幽門螺桿菌才有可能進行傳染。起床後那個階段是傳染高峰,其他時候傳染機率很低。

35年前喝下幽門螺桿菌培養液,這位諾獎得主來到中國要坐診

胃壁上的幽門螺桿菌

馬歇爾也向記者闡述了胃潰瘍引發胃癌的一些機理,胃潰瘍在發生後,人類胃部會啟動自我修復,在自我修復過程中會產生幹細胞因子突變,容易引發胃癌。但是胃潰瘍不一定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比如藥物阿司匹林也會引起胃潰瘍。此外膳食結構如果肉食攝入過多,會導致胃酸增加,不容易讓胃潰瘍癒合。

當年喝下培養液只是想走科學的捷徑!

1982年,當時只有本科學歷,在醫院裡只是住院醫生的,為了找到幽門螺桿菌能直接導致胃炎、胃潰瘍的有力證據,在未告知家人的情況下,偷偷地毅然喝下幽門螺桿菌培養液,在自己身上做實驗。4至5天后,他開始嘔吐,繼而發現細菌大量繁殖、胃粘膜出現感染,重大科學發現由此誕生。

35年前喝下幽門螺桿菌培養液,這位諾獎得主來到中國要坐診

接受記者採訪的馬歇爾教授吳苡婷攝影

馬歇爾告訴記者,當時喝下培養液也是想走下“科學的捷徑”,他和同伴只是普通醫生,科研經費不足,無法承受大規模的實驗,而且動物實驗對於人體而言,沒有任何說服力,拿自己做實驗可以快速得出結論。起步的道路是非常艱辛的,一開始嘗試發表論文、卻慘遭拒稿,當時權威的消化病學家和科學家都無法接受他倆這一假說。而即使他當年以身試藥,也花費了10年時間搞清楚了其中的各種機理。

馬歇爾也希望以他的經驗,激勵中國的青年學子,做研究一定要堅持,並要多嘗試不同的方法。一些隨機事件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機會,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做下去,並且時時刻刻做好準備。

對於幽門螺桿菌的科學研究還在繼續,馬歇爾說,他很有信心地認為在未來五十年內,隨著更加尖端技術的湧現,飲用水問題的解決、家庭的不斷小型化,很有信心地認為,幽門螺桿菌對人體的危害有望被徹底解決。他也告誡中國的病人,一旦發現自己被幽門螺桿菌感染,一定要到醫院及時進行治療,以防它對人體的進一步傷害。

記者也從馬歇爾教授與東方醫院的合作框架協議書瞭解到:在開設門診的同時,馬歇爾教授將在東方醫院提供的專項資金支援下,聚集國內外著名專家,組建馬歇爾消化疾病中外醫生集團,根據國家多點執業政策,為國內外患者開展診療活動。出於對中國罹患消化疾病危疑重症患者的考慮,馬歇爾消化疾病國際診療中心還將開通轉診國外相應診療機構的渠道,讓國內病人提前獲得國際先進的藥物和技術治療,如第三、第四代靶向治療等,對符合相關條件的患者,部分治療費用將由“馬歇爾醫學研究基金”支付。

諾獎只是科學史界碑渴望獲得更多批評之聲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醫生到享譽全球的諾獎得主,巨大的榮譽並不沒有讓馬歇爾的內心發生改變。馬歇爾說自己得諾獎其實有點偶然因素,作為科學家,研究成果、研究資料是被同行尊重的重要因素,1985年以來他就受邀參加了行業內的各種學術會議,和自己領域內的同行和高階科學家們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得了諾獎以後,經常有機會和普通大眾,不同職業的人面對面交流溝通。他坦言自己是一個很好的科普宣傳者,演講技巧很好,學生特別喜歡他,因為他總是能把很厚的書變成薄薄的教材,所以特別收到學生的歡迎。

馬歇爾說,自己依然維持著過去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節奏。他曾經是澳大利亞的溜溜球冠軍,還是一個IT控,各種與IT有關的文章,他有機會都會去看一下。他也很欣賞里根時代一位國務卿的生活,每天有一個小時屬於自己的時間,除了總統和妻子的電話,不被任何人所打擾。

35年前喝下幽門螺桿菌培養液,這位諾獎得主來到中國要坐診

馬歇爾在講座結束後與中國小小科普迷交談吳苡婷攝影

諾獎在馬歇爾眼中,只是科學史的一個界碑,它記錄了人類探索科學的一段歷史。他有點困惑的是,沒有得到諾獎前,很多人都會批評他,給他意見。“得了諾獎後,幾乎沒有人會批評我,但是我還是會接受大家的意見和看法!”馬歇爾說。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