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引言: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裡,路人唯拜漢文陵。——《途經秦始皇墓》

中華墓葬文化已有千年的歷史,

墓室乃為世人意志的象徵,孔子乃一代聖人,三千弟子人才輩出,他為中華社會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在孔子死後,眾多弟子為其服喪,三年之後服喪結束,唯有子貢一直守護在老師墓前,以表達自己孔子的尊敬和懷念。

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中華五千年文化被世人所歌頌,眾多優秀文化,也被流傳至今。

其中墓葬文化,乃為中華文化結晶,自古以來死後入土皆為世人遵循之道,人生在世,誰人都要歷經生老病死。在古人看來,死亡並不等於結束,而是來世的開始。所以墓室對於世人極為重要,是逝者意志的象徵,同時也是其留給世人的遺蹟。

古人修建墓室,皆會選擇一些僻靜的山林,不想被外界所打擾,但盜墓活動的出現,無數古墓被洗劫一空,為了避免墓室被盜,

守墓人一職孕育而生。

中華大地上,一個家族世世代代大守衛著一座古墓,他們從來不提起墓主的身份,後來世人才得知是一座皇陵。

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世人皆要面對死亡,無論是至高無上的帝王,或是一介布衣,在死亡面前皆為平等,但歷史英雄人物,應當受到世人的敬仰,為了讓世人銘記自己,無數偉人皆會修建豪華的墓室。

尤其是歷代帝王,身為一國之主,時代的發展和國家的強大,皆要依靠他們的付出。歷史長河中,帝王的身影屢見不鮮,但能夠讓世人銘記的,

唯有那些開創偉大盛世的明君,才能被世人所歌頌所銘記。

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回首往昔,時代的進步,需要世人為之付出,每一個能坐上王位之人,皆有其過人之處,或多或少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正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百姓的生活,和帝王息息相關,一個被世人熟知的帝王,或許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明君,而一個被百姓愛戴的帝王,一定是一位征戰的明君。

他們為國為民,為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這些帝王逝世後,定會受到自己子民們的世代敬仰。

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想必世人都聽說過守墓人的名聲,但放眼現實生活中,守墓人的身影十分罕見,但在浙江一帶,就有一位家族,幾代人都在守護著一座古墓。

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中,最為耀眼的就是這個龐大的家族,他們的子孫後代一直都不願意走出山村。

在當今社會上,世人都在追尋更完美的生活,想要找到自己未來的出路,於是大城市成為無數年輕人的首選。

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後來人們才瞭解到,這個家族的世代生活在村子中,是因為他們守護者一個古老墓室,而這一守護就是數千年。

這座古墓已經長滿雜草,見證了村子的變遷,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家族數千年前的承諾。在世人來到村子中,想要詢問墓主的真實身份,但守墓人卻隻字不提,不願意向外人透露墓主到底是誰。

一直到考古學家的到來,才揭開了墓主的真實身份,透過研究歷史書籍,考古學家發現,這片土地曾經是一國之都,而這座陵墓極有可能是皇帝之墓,村中的老一輩也透露過,墓室主人身份顯赫,不是普通的百姓官員。

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但想要證明墓室主人的身份,只能依靠實踐來得知,近年來考古活動成為國家最為關注的事業,經過長期的努力,和對守墓人的勸導,

考古學家最終對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的挖掘,進入墓室之後,考古學家發現這座墓室佔地面積達到了數百平方米,

每一處做工都十分精細,主墓室的墓碑上,清晰地寫著墓室主人的真實身份,他就是五代十國的帝王錢弘俶。

一家族世代看守一座陵墓,不談墓主人身份,原來是一皇帝墓

錢弘俶身為一朝帝王,但其名號卻鮮有人知,五代十國是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亂世,錢弘俶作為其中吳越國的帝王,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最終他沒能抵擋住敵人的炮火,成為了吳國最後一任帝王。

錢弘俶身為帝王,早知道吳國最終的宿命,但他還是儘自己所能,保護百姓的安危,在宋朝建立之後,

他自願將國土獻出,成為宋朝的王,效忠於宋朝皇帝,而這一切只為保護自己的子民,免受宋朝的迫害。而世代守護錢弘俶墓室的家族,他們也許是吳越國的後裔,為了報答君主之恩,他們自發為錢弘俶守墓,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對錢弘俶的尊重。

在數千年的守護中,家族的後代一直堅守著這個秘密,卻不會向外界透露有關墓室的訊息,千年如一日的堅守,也將中華民族的忠義感恩,體現得淋漓盡致。

結語

時代從未停滯不前,而每一個朝代,都要歷經興衰,盛時不傲,衰時不棄,是世人遵循之本,而為國家發展,奉獻出一生的英雄,值得被世人銘記於史,就像錢弘俶一樣,他為自己的子民犧牲了一切,同時也換來了子民上千年的堅守,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贈與他人玫瑰,手中自會殘留餘香。

參考文獻:

《途經秦始皇墓》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