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

漢末三國之際,有兩位傑出醫者。一位是醫聖張仲景,一位是神醫華佗。但奇怪的是,華佗在當時的名氣,遠比張仲景要高。何以見得?

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

張仲景不見於正史記載,而反觀華佗的事蹟,不僅《三國志》、《後漢書》中都有記載,更是被小說《三國演義》記述。‘’關雲長刮骨療毒‘’這一經典情節,更是為世人所熟知。

正因如此,不少人都對華佗充滿好感。只可惜,華佗卻最終為曹操所殺,其所著《青囊書》,也因為獄卒不願保管,最終失傳。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中醫發展史中的一次重大損失。

關於華佗為何被殺,一直眾說紛紜。小說中寫道:華佗為曹操治療頭痛,欲以利斧將其頭顱劈開取出病根。後者聽罷大怒,以為華佗欲為關羽報仇,遂將其下獄而死。

顯然,這個說法是為了渲染曹操的多疑狡詐性格,因此不足為信。

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

不妨再回到正史中。當時,曹操患病,聽說華佗醫術高明,遂命人將其請來。不得不說,華佗果然有兩把刷子,他給曹操紮了幾針之後,後者便明顯感到了舒緩。這麼一來,曹操便想讓華佗當自己的‘’私人醫生‘’。

能到曹操的近臣,換做他人或許便答應了,但華佗卻不願意,因為當個醫生,並非是他的本來意圖。據《三國志·方技傳》記載:‘’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意思是說,華佗的人生理想,是進入仕途,當個官員。只是在機緣巧合之下,華佗走上了行醫的路子。為此,他時常感到後悔。

華佗沒有什麼才能,唯有醫術的確高明。在筆者看來,他之所以堅持行醫,自然想要藉此與達官貴人相交。從他的治病史中,不乏諸侯、將軍、太守等人。而華佗因為治好了他們的病,前者的名氣也自然傳開了。

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

如此,便能解釋曹操在病重之時,為何會想到華佗。同樣道理,曹操將華佗下獄之後,荀彧也勸諫道:‘’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這些例子都說明了華佗在士族階層中,已經享有了不錯的聲望。

在接觸到曹操之後,華佗入仕的心思,也逐漸活絡了起來。因為在當時,醫者為‘’賤業‘’,社會地位很低。雖然受人尊重,但遠遠無法和士子相比的。此時的華佗,開始想著與曹操討價還價。

據《三國志·方技傳》記載:

‘’(華佗)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

在曹操手下當了一段醫生後,華佗以妻子生病為藉口,離開了前者。

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

那麼華佗此舉的本意是什麼呢?無非三個可能:

其一,華佗見曹操只是想讓自己當個‘’家庭醫生‘’,心中自然不是很樂意。因為他的理想,還是當個官。

其二,華佗的確想念親友,不願被曹操一個人所束縛。

其三,華佗有坐地起價的嫌疑。他想透過這種以退為進的方式,讓曹操加封自己為官,從而達到入仕的人生理想。

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

這種說法,哪種更接近現實呢?顯然,從華佗的理想與志趣來看,他應該是想以此來‘’威脅‘’曹操,幫助自己達成入仕的心願。不曾想到,曹操最痛恨他人透過這種迫使的方式。正如大多數帝王的心理活動:想要什麼東西,其實都可以給;但前提是,不能亂搶,更不能用這種脅迫的方式。

於是曹操大怒,遂將華佗下獄處死。

按理來說,曹操不是氣量狹小的人。當初陳琳在袁紹手下時,曾作了一篇檄文,不僅稱呼曹操為‘’遺醜贅閹‘’,還將其祖上三代都‘’打了招呼‘’。但官渡之戰後,曹操卻欣賞他的才華,並對陳琳委以重用。同樣,宛城軍閥張繡曾背叛曹操,導致其長子曹昂、愛將典韋戰死。但張繡來降後,曹操也始終沒有對他施展報復。

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

但華佗卻忽略了曹操的帝王心性。後者向來膽大包天,他能從經學禁錮的思想中跳出來,說明他不喜歡這種帶有‘’威脅‘’意味的方式。於是他殺死華佗後,還氣憤說道:‘’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

曹操這句話是說,華佗不自重,他想要吊著自己的‘’胃口‘’。此時的曹操,雖無帝王之名,但依舊有了帝王之實。華佗試圖以這種討價還價的形式與曹操達成合作,這卻恰好觸怒了後者的殺心。

綜上,華佗死的並不冤枉,他的確有點貪心了。

華佗被曹操所殺,其實並不冤枉,只怪他貪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