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慢性病,它真的不慢

原標題:你以為的慢性病,它真的不慢 來源:上觀新聞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慢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所造成的過早死亡率(即70歲之前因慢性病導致死亡)為16。5%。這一資料,雖然與2015年18。5%的慢病早死亡率相比,有所下降,但是“早死亡”依然是慢病人群需要防範的。

也許您會納悶,既然叫“慢病”,那應該是緩慢發展的,為什麼反而引起了“早死亡”呢?

其實這是長久以來人們對慢性病的誤解:其實,慢病不慢。

我們以人們熟知的“三高”為例,

如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長期得不到控制,

10年左右的時間,會對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心臟:

“三高”不斷損傷心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斑塊,帶來冠心病,並由穩定性的冠心病逐漸過渡為急性冠脈綜合徵,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心梗,這是分分鐘可以要命的危重症。

大腦:

保證大腦供血的頸動脈,同樣會在“三高”的侵襲下發生斑塊。如果斑塊持續增大,大腦供血將受到嚴重影響。如果斑塊破裂,斑塊內的栓子有可能隨血流進入大腦,同樣影響大腦供血。這就是人們熟知的腦卒中,這也是威脅生命的危重症。

腎臟:

腎臟內的腎小球每天為我們的身體過濾著各類代謝廢物。“三高”尤其是高血糖的持續影響,將破壞包繞在腎小球外毛細血管,直接影響腎功能,直至發展為終末期的尿毒症。糖尿病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發展為不可逆轉的尿毒症,為時晚矣!

眼睛:

我們的視網膜與腎小球一樣,微血管密佈。“三高”尤其是高血糖“故伎重演”,視網膜微血管系統發生微血管瘤併發生破裂,或造成視網膜微血管異常增生,形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長期不干預,將導致失明。

要知道,這還沒有具體提及“三高”影響下所造成的截肢風險/脆性骨折風險/老年性耳聾風險……

所以,我們再次提醒您,慢病不慢!

attention

老年共病現象

其實,除了“慢病不慢”,您可能還會發現,身邊的中老年人一旦發生一種慢病,其他身體問題也會接踵而至,這就是老年共病現象。

老年共病是指,一位老年人身患2種或2種以上的慢性病/老年綜合徵或老年常見問題。

這當中,對老年人威脅最大的慢性病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症。

老年綜合徵主要是老年人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同一種臨床表現或問題的徵候群,比如慢性疼痛/神經功能衰弱等。

老年常見問題主要包括聽力障礙/視力障礙/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

不可否認,長期得不到控制的慢性病,正是老年綜合徵和老年常見問題的重要推手。而且更讓人揪心的是,慢性病之間是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幾大慢性病之間會形成一個穩定的“金三角”。

attention

慢病“金三角”

在這個慢病“金三角”中,“三高”是其中最大的一個“角”,也是許多健康問題的起點。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往往相伴相生,狼狽為奸。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在慢病“金三角”中,“三高”與其他慢病之間的關係。

【關係一:“三高”——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三高”和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這是共識。但其實,“三高”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間也有關係。

“三高”尤其是高血糖人群,發生呼吸系統疾病的機會更大。總的來說,高血糖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影響:進入秋冬季節,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在呼吸科或感染科病房中,我們可以發現,長期住在這些科室病房中的,很多是糖尿病患者。這是因為,當我們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身體內的環境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更容易被細菌感染。而此時,如果這名高血糖患者又伴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再加上呼吸道致病菌的影響,必將造成嚴重後果:長期臥床/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死亡率高。

慢性影響:

肺部的肺泡和腎臟中的腎小球一樣,外部包繞毛細血管。長期高血糖將破壞微血管系統,使肺泡外毛細血管變性,氣道壁增厚,肺彈性下降,對肺容量和氣體透過量造成長期不可逆影響。

其實,“三高”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間存在雙向影響關係,即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也會反過來加劇“三高”病情。

比如看似平常的打呼嚕,其實是一種疾病,叫做呼吸暫停綜合徵。受呼吸暫停綜合徵影響的人群,夜間不僅睡眠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更會使身體器官組織處於間歇性缺氧的狀態。這樣的情況長期維持,將誘發難治性高血壓,即無論是用多少藥物,血壓都很難降到合理範圍。同時,患者也很容易在睡夢中發生心血管意外事件,造成猝死的嚴重後果。

【關係二:“三高”—— 癌症】

“三高”與癌症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高危因素,就是肥胖。

一方面,肥胖人群體內長期存在慢性炎症,這些慢性炎症將誘發細胞癌變。另一方面肥胖人群往往伴有高血糖,高血糖這片“肥沃的土壤”不僅容易感染致病菌,同時也為癌細胞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料。您可以理解為,癌細胞愛吃糖。

研究發現,確實有一些癌症的發生和肥胖有關,比如以下幾種:

我們以胰腺癌為例。肥胖人群的胰腺功能往往是紊亂的,會出現胰島細胞功能障礙。而胰腺癌是胰島細胞發生的癌變,這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我們再以大腸癌為例,肥胖人群的腸道微生態環境失調,這也是大腸癌發生的一個重要誘因。

【關係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 癌症】

這裡的癌症指的是呼吸系統的癌症,主要是肺癌。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肺癌之間存在著共同的高危因素:吸菸/粉塵霧霾(pm2。5)/有毒有害物質接觸史。這些高危因素既會引起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也會引起肺癌,臨床上就能見到同時存在慢阻肺和肺癌的患者。

如果說高危因素主要是後天影響,那麼慢阻肺和肺癌之間還存在著相同先天因素,那就是基因。我們發現有些基因的特殊位點,既會引起慢阻肺,也會引起肺癌。

但是,先天基因的存在,並不代表無法避免這兩種疾病,如果您存在慢阻肺和肺癌的家族史,那麼更有必要避免高危因素對這一敏感基因的刺激,且要更加頻繁地進行肺部疾病的篩查。比如透過肺功能測試篩查早期慢阻肺,透過低劑量螺旋ct篩查早期肺癌。

事實上,要讓慢病真正成為緩慢發展發展的疾病,甚至停止慢病發展的程序,關鍵在於:早,勤,準。

早發現/早控制是永遠不變的健康真理。

勤,要求慢性病患者注重對各項指標的監測,尤其是要長期地/系統性地監測,多項監測結果能夠進行彙集和整合。杜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監測,杜絕看門診前的“臨時抱佛腳”式的監測。

準,既是對患者的要求,也是對醫療機構的要求。患者提供的監測資料,應該是準確的,而且應該是長期準確的資料,以確保主治醫生能夠判斷出慢病發展的趨勢,及時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

那麼對於老百姓自己就可以測得的血壓和血糖,在檢測過程中,其實也有小門道,若被忽視,就會影響監測結果。比如,測血壓要測雙臂,測血糖要注意核對儀器和試紙的編碼。這些您都知道嗎?我們請專家為我們解答。

測血糖竟然要對“程式碼”?

血壓要測兩隻手

就患者而言,要同時做到早/勤/準並非易事。況且慢病人群中,老年人又佔據絕大多數,相信對於這些老年人而言,長期往返人山人海的三甲醫院做檢查,絕對不是一段愉快的記憶。看看慢病人群的心理圖譜就會發現,要控制好慢病絕非易事,它往往需要患者和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

也正是基於此,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計了“社群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援中心”,這一基於社群人群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看作是慢性病防控的“新工程”。

社群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援中心,對社群慢病患者進行糖尿病/高血壓/慢阻肺/大腸癌等的整合篩查與監測,所提供的精準資料,既可以用於患者的併發症風險評估/疾病隨訪管理,還可以為上級醫院的醫生提供診療依據。

更值得一提的是,患者的每次檢查結果都會儲存記錄進電子健康檔案。只要您是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簽約居民,您就可以下載並登陸“上海健康雲”app,檢視到歷次檢查結果。這些不同時間點匯聚而成的檢查結果,形成了患者個體化的慢病發展趨勢,這種“以人為本”的慢病防控策略,將是整個慢病防控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目前,上海的社群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援中心依託於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未來,您可在就近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享受到這項健康服務。

截至2021年10月,上海社群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援中心已建成4家,分別位於:

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寶山區羅店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寶山區羅店第三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奉賢區奉浦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2021年底即將建成17家,分別位於:

徐彙區斜土路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徐彙區長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徐彙區田林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閔行區莘莊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閔行區梅隴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閔行區古美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松江區小崑山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松江區中山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奉賢區西渡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普陀區萬里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浦東新區高東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浦東新區金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浦東新區曹路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浦東新區金楊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浦東新區三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浦東新區合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浦東新區惠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2022年將建成14家,分別位於:

黃浦區五里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徐彙區徐家彙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徐彙區凌雲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徐彙區康健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長寧區北新涇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長寧區周家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嘉定區徐行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嘉定區外岡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嘉定區嘉定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青浦區重固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崇明區陳家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2030年,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每一位慢病患者、每一家醫療機構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今日專家

程旻娜

主任醫師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住中心慢性非傳染病與傷害防治所

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慢病專委會委員

上海市女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委員

上觀號作者:上海疾控

你以為的慢性病,它真的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