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精治需要更多這樣的“民生地圖”

大城精治需要更多這樣的“民生地圖”

從“蚊蟲叮咬地圖”到“紅葉地圖”,從“辦稅服務地圖”到“空氣質量地圖”,經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探索,今天的“北京12345服務導圖”已經涵蓋了24大類138個圖層。“民生地圖”不斷擴容的背後,是服務態度和治理能力的不斷升級。

找車位,一目瞭然;約車位,一點即得,這樣的畫面或許在不久後就可變為現實。

近日,為摸清區域內的停車位底數,東城、西城率先啟動停車設施資訊報送,並將於明年在全市範圍推廣,形成北京停車設施“一張圖”。

對於車位比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的北京來說,這無疑將為後期城市停車資源挖潛、錯時共享停車等精細化治理舉措打下基礎。

今天的北京,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600萬輛。停車難,既有“車多位少”的問題,也有資源分配不均、資訊流通不暢導致的結構性難題。統計顯示,北京全市城鎮地區夜間停車總數與車位總量幾乎相等,但基本停車位與出行停車位總比例失衡,居住小區、衚衕平房區等區域之間車位分佈不均,大量公共建築的停車位在夜間被閒置,還有許多地下車庫、立體車庫年久失修。可以說,無論是居住區內部協調,還是公共建築探索共享,北京的停車資源都大有潛力可挖。

而這首先就需要各區把家底摸清楚,將車位資料匯聚成一張簡潔明瞭的“停車地圖”,以技術手段低成本地撬動車位科學合理分配,以更精準的引導幫助司機高效停車。

民生之大,最基本的不外乎衣食住行。隨著對美好生活期待的水漲船高,廣大市民對身邊公共服務貼近性和精準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民生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

以停車為例,新增再多車位,只要大家出門辦事不好停車,就會覺得事沒辦到位。這也意味著,對政府部門來說,打通對接群眾需求的“最後一公里”,既要在豐富供給上下功夫,同樣要在精準“導航”上做文章。近些年來,從“蚊蟲叮咬地圖”到“紅葉地圖”,從“辦稅服務地圖”到“空氣質量地圖”,經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探索,今天的“北京12345服務導圖”已經涵蓋了24大類138個圖層。文體旅遊、交通管理、黨群服務、民政事務……“首都之窗”裡一個個新增的圖例,昭示著北京城市精治與最新技術融合、與居民需求契合的前進方向,體現著為民服務的標準化、精細化。

地圖是工具,是技術手段,“民生地圖”不斷擴容的背後,是服務態度和治理能力的不斷升級。

就拿12345服務導圖來說,圖上的8。4萬餘個點位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大而化之,而是市民熱線服務中心仔細梳理網友高頻訴求後,主動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創制而成。資料化、視覺化、動態化,實現了以鮮活的民生訴求實時更新地圖,使資源統合分配精細高效,在公共服務開展之始即實現了“未訴先辦”。一張張“民生地圖”廣受好評也充分說明,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城市管理者就能當好“產品經理”,讓政務服務產品對接群眾訴求,服務百姓生活。

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不斷進步,智慧城市建設是大勢所趨。

作為全國智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北京向來領創新風氣之先。海淀區運用區塊鏈,實現不動產登記一天辦完;西城區建設時空資訊雲平臺,彙集起22個年份的三維模型資料輔助城市治理決策;朝陽區上線“城市大腦”,收集2000萬餘條資料護航176家商務樓宇……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果,同樣為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務水平標註了方向。高科技可以為發現“痛點”提供助力,而解決“痛點”還需要城市管理者親力親為、真心付出,硬體設施上“有”,軟體服務上“優”,智慧城市建設才能真正服務百姓生活。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決定了“民生地圖”的繪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聽群眾說“怎麼辦”。借鑑網上12345等城市共治機制經驗,在大城精治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引導更多市民參與到治理實踐中來。比如將彙集民間智慧的堵車地圖、積水地圖、汙染地圖等最佳化推廣,形成一整套應急反饋機制和系統施治方案,不僅可以讓城市治理的工具庫愈發充盈,更能助力精細化治理事半功倍。

建成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城市,這是北京瞄準2025年的目標藍圖之一。

一邊是6G、量子通訊、腦科學等前沿技術的蓄勢待發,一邊是多卡合一、一網通辦、服務找人等城市便利程度質變的美好暢想。我們相信,始終把民生訴求放在心上,技術創新必將為城市治理提供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