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但換一種實驗方式卻會多出9秒

中子、質子、電子是構成元素的三種粒子,而所有的元素都有同位素,所以幾乎所有的元素其原子核中都有中子,自然界中的物質都包括中子,人體也有無數箇中子,但是地球自然界中卻幾乎不存在脫離原子核的單獨的中子,因為中子脫離原子核後就會發生貝塔β衰變,形成一個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氫原子。

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但換一種實驗方式卻會多出9秒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中子貝塔衰變本質上是中子中的下夸克(d夸克)變成了上夸克(u夸克),同時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箇中微子,不過中微子會以能量的形式發散出去,這個時候中子就變成了質子,釋放的電子會圍繞在質子的周圍,因此也可以說這個中子透過貝塔衰變變成了一個氫原子。

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但換一種實驗方式卻會多出9秒

先前科學家們推測中子貝塔衰變的時間在14~16分鐘之間,不過一直沒有精確的時間,理論計算其較為精確的衰變時間在14。6分鐘左右。不過近期一項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或為約14。629分,其不確定度為0。039%,約合0。005分鐘。這一結果與理論計算的結果基本一致。

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但換一種實驗方式卻會多出9秒

該研究的測量實驗被稱為真空瓶超冷中子壽命實驗(UCNτ,UCN指超冷中子,τ指中子壽命),這類的觀測實驗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但最新公佈的結果是基於三四年前執行的兩個實驗。這樣的試驗並不容易操作,因為自由中子本身很容易找到原子並和原子核相結合,因此必須將中子放置於真空瓶中,以避免它們融入到氣態分子中,而且必須降低中子的活動速度,因此瓶中的溫度被降低到接近絕對0度,物質和粒子的活動量都極低,使得中子與超冷狀態得以儲存較長時間。

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但換一種實驗方式卻會多出9秒

研究人員們是讓中子與固態的寒冷的氘相互作用,使中子失去能量,從而將中子減速到超低溫度的。這些中子被放入浴缸大小的真空瓶中,裡面有約4000塊磁鐵,強磁場對中子起到了約束作用,可以阻止它們與瓶子表面接觸,因此這些超冷中子可以得以長時間儲存,最長可儲存11天。

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但換一種實驗方式卻會多出9秒

在兩年多的時間中,研究者們共透過兩個試驗觀察到了4000萬個中子,發現了中子壽命的標準時間是877。75秒,為了消除實驗中人為因素造成的偏差,研究者們將觀察人員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印第安納大學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同領域研究者來負責,實驗中想方設法避免了時間上的失誤,結束後三個小組發現雖然他們的資料處理方式不同,但是得出的時間結果卻基本相同,於是研究者們得出中子貝塔衰變的平均時間為877。75秒,計算精度優於萬分之四,是迄今為止關於中子貝塔衰變時間的最精確的結果。

新研究表明中子壽命為877.75秒,但換一種實驗方式卻會多出9秒

不過奇怪的是,如果用不同於真空瓶試驗法的約束法試驗(觀察一束中子,計算中子衰變時出現的質子數),會發現中子貝塔衰變的時間延長了9秒左右,原因至今不明,這說明兩種測量方法之間仍然存在分歧,可能其中一種方法存在系統性錯誤,不然就是中子衰變現象中還存在一些不被我們所理解的未知事物。

參考資料:

《環球網》10月20日文章《迄今最精確的中子壽命測量結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