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鏈”建設環江特色產業帶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四川省蒼溪縣是典型的秦巴山區縣,農業人口占90%,山地丘陵佔85%。精準扶貧以來,蒼溪連續四年承辦全國、全省產業發展現場會,先後獲得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10張“國字號”名片,產業扶貧、園區建設等農業“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近兩年,蒼溪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將嘉陵江兩岸的大園區、小庭院以及零散地連線,建設“一江兩岸、山水田園”的環嘉陵江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帶,讓優良的生態稟賦和特色的產業優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目前,環江產業帶已將98個百畝以上園區和2。5萬個小庭院串連,建成以蒼溪雪梨、紅心獼猴桃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10。7萬畝,綜合產值20餘億元,帶動農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

圍繞建成高階優勢特色農產品示範區和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基地,蒼溪邀請權威專家團隊,聚焦優勢特色農業“接二連三”,打破行政界限集中連片規劃,沿鏈建設田園綜合體。規劃建設以蒼溪雪梨和紅心獼猴桃為主、現代糧油和健康養殖為輔的現代農業產業帶,以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等為重點的農產品加工示範帶,以發展森林康養、溫泉康養、中醫藥康養、文化康養為主的生態康養旅遊帶。近兩年,示範帶內新建千畝、百畝以上產業園32個,發展戶辦庭園、家庭農場等5300個,二、三產業增加值超億元。

蒼溪將產業帶建設列入全縣“十件大事”超常規推進,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涉農專案,撬動民間、社會、金融資金投入1。54億元。蒼溪出臺支援特色產業發展獎補辦法,推行“統規統建、分戶經營”“統規自建、業主經營”“統規村建、集體經營”三種模式,促進“要我建園”到“我要建園”的轉變。在萬畝園“帶”千畝園、種植園“套”養殖園、產業園“聯”農戶小庭園的“群園聯動”基礎上,推進產業佈局由點狀分佈向連片集聚轉變。實行縣、鄉、村三級書記主抓專案、一個專班推進和“發點球”督導、“大比武”考評,每年完成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化改造任務2萬畝,到2023年底預計完成13萬畝。

蒼溪與清華、北大、紐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等國內外33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共建研究院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產業技術聯盟、科研合作基地22個,達成219項合作專案。建立農文旅、醫康養等產業“高校+公司+政府”橫向和“科研+生產+銷售”縱向連線線,推動高校智力資源向產業帶一線集聚。建成全國最大的紅心獼猴桃基因庫和無病毒花粉基地、雪梨產業基地等,年科技成果轉化值超25億元。

蒼溪整合科技資源組建縣農村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積極開展獼猴桃、雪梨等特色產業科技整合示範和科技扶貧示範,構建縣級科技服務平臺+鄉鎮技術指導站+村級科技扶貧驛站的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體系。統籌433名行業專家、科技特派員、鄉土人才等技術力量,建成全省領先的科技扶貧線上服務平臺,開展公共服務2萬人次,推廣實用技術35項,為農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超億元,幫助近萬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

蒼溪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制定13項生產技術規程和地理標誌產品管理辦法,實施產業“一品一策”風險管控,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建立原產地保護、品牌營銷、質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嚴格生產過程監管、嚴控投入品使用、禁止早採早摘,“三品一標”認證率穩定在60%以上,無公害農產品覆蓋率100%,創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縣。

蒼溪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母子”品牌戰略,建立26個區域公共品牌。制定公共品牌准入退出標準,搭建區域公共品牌防偽追溯平臺並制定防偽標誌,實現“標識可管理、數量可控制”。制定激勵農產品訂單生產和特色農業保險支援政策,引導龍頭企業與規模經營主體和農戶簽訂農產品保底價收購協議,提供全鏈一條龍服務。政府統一組織參加涉農展會、國際訂貨會和舉辦節會發展訂單經濟,對訂單農戶提供定額補貼等扶持。

蒼溪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創新組織設定,推行沿嘉陵江產業帶村(社群)黨組織合建、聯建、掛建,在20個大型現代農業園區建立園區黨委,在農民專合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建立78個產業黨支部,在村民聚居點建立35個庭院黨小組,構建“村黨組織+產業鏈黨支部+庭院黨小組”組織體系。深化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人才聯育、資源聯用、專案聯推、治理聯抓“七聯”模式,推動34個機關黨組織與29個村(社群)黨組織結對共建。實施“能人進村班子”和“幹部學歷提升”計劃,優選258名“三好三強”村幹部,充實到基層組織隊伍,創成省級鄉村振興先進鄉鎮2個、示範村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