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作者 | 曉寒

編輯 | 肖涵

今年汽車行業真是鉅變的一年。

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陣營銷量起飛,帶動自主品牌對舊王合資車實現反超;前兩年佔據先發優勢的新造車公司被部分傳統車企趕超,遭遇發展陣痛;更多新新勢力冒頭,摩拳擦掌期待大展身手…

競爭愈發激烈,洶湧而來的時代洪流也變的更加“危險”——抓住機會是扶搖直上,抓不住機會就迅速掉隊,陷入被動局面。

多位車企一把手都曾直言,當下智慧電動汽車的競爭焦點已從上半場的電動化轉移到了下半場的智慧化方向。誰在智慧化上佔優,誰就能獲得領先。

那麼車企應該如何在智慧化上建立優勢呢?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肯定是要選對合適的工具。而對智慧汽車來說,最核心的工具非雲莫屬。

一、汽車行業大洗牌 智慧化是突圍關鍵

2022年接近尾聲,今年車市的大趨勢已定。

根據乘聯會的資料,前10個月銷量最好的10家車企裡,自主品牌坐擁半壁江山。

憑藉積極擁抱智慧電動汽車的做法,比亞迪、奇瑞、吉利等車企都實現了明顯超過合資車型的同比增幅。而如果只看新能源車,前10名除了特斯拉其餘全部為自主品牌車企,我國汽車工業上已經實現了對國外品牌的彎道超車。

自主品牌陣營內部格局也悄然生變。新造車裡的理想還有單車月均過萬的爆款產品,但小鵬和蔚來則主要靠打群架為生,單車競爭力下滑明顯。極氪001單車月銷量也跨過1萬臺的門檻,用數字證明了什麼叫做後來居上…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蔚來ET7

總之,2022年雖然迎來了智慧電動汽車的爆發式增長,但其實對各個車企來說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抓住了起飛,抓住出局。

那麼各大車企究竟要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呢?

從行業大背景看,經過過去十幾年的發展,當下各個細分市場裡的不同車型,在車身尺寸、動力水平、續航里程等硬引數上日益趨同,根本拉不開差距。

廉價車型是成本競爭,市場規模較小。對於售價

15

萬以上的主流車型來說,真正能做差異化的地方就是以智慧化為基礎,打造全生命週期的數字用車體驗。

搭載了高算力計算平臺、鐳射雷達等面向L3級以上的硬體配置的新車價格已下探至20-30萬元區間。中高階定位的車型,基於軟體定義汽車的開發理念和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透過收集的海量行車資料能夠持續迭代升級——不斷更新智慧駕駛、車機甚至電機和電池管理系統,每過一段時間就給使用者帶來新的駕乘體驗。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蔚來ET7上的鐳射雷達

此外,基於車輛智慧化基礎,部分品牌還衍生出瞭如軟體訂閱、應用下載、線上應用付費等新的服務與商業模式,在滿足使用者數字化需求的同時也擴充套件了自己的盈利邊界。

正是因為具備體系化和可進化的智慧能力,我們才會看到在全球範圍內,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慧電動汽車在銷量上完全碾壓了傳統車企的競品。

國內也是類似,自主品牌目前主導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就是智慧化的勝利。

二、智慧不是閉門造車 思路和工具很重要

智慧化方向明確了,該如何擁抱它呢?

對那些還走在老路上的車企來說,在新車上單獨增加一個或者多個細分功能並不困難,但如果要實現新勢力擁有的全部功能,並且還要做到資料驅動的持續迭代,那就必須要系統地改變產品定義和研發思路。

過去幾十年,汽車的智慧系統主要靠Tier1供應商來提供,後者的智慧化上限就是汽車產業的上限。與此同時,供應商的產品各個車企都能採購,不同車型之間很難在智慧化上拉開差距。

此外,不同供應商的智慧系統相互獨立,各系統之間無法形成配合,也無法持續迭代升級。

特斯拉、蔚小理為代表的新勢力,在早期經歷了供應商模式後,逐漸向著與供應商共創,乃至核心系統全棧自研的開發模式轉型。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特斯拉自主研發的FSD控制器

也正是如此,我們才能夠看到即使外觀都是“四個輪子一個殼”,但新勢力的車型在智慧化、數字化體驗方面與還在走老路的傳統車企的產品已經有了本質不同。

在改變了研發思路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選擇一件趁手的工具了。智慧汽車領域最關鍵的工具是雲。

在使用者端,上車後透過手機或人臉識別來識別身份離不開雲;車內最高頻使用的線上音樂、導航需要雲同步;語音互動需要雲計算;手機APP裡車輛的狀態資訊顯示和遠端控制需要在雲端分發…

智慧駕駛相關的計算雖然都在車端計算平臺完成,但自動駕駛資料的儲存、標註、演算法模型的訓練都得在雲端進行。

另外,因為研發智慧汽車的思路和模式發生變化,車企還需要進行組織架構的和工作流的調整,扁平化組織、敏捷開發、及時響應、使用者運營等關鍵詞將更頻繁出現在過去以製造為主導的車企身上。

相應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的變化,自然意味著要匹配新的生產和管理工具,不管是硬體設計層面的大型模擬軟體、自動駕駛層面的模型訓練系統,還是內部的即時溝通與專案管理軟體都得上雲,這樣才能適應新的研發與生產節奏。

三、科技公司扎堆 汽車雲選誰合適

放眼全球,不管是國內的BAT、華為,還是美國的微軟、亞馬遜等大型網際網路與科技企業,多年來都在積極發展自己的雲業務,並且其也都在積極與汽車與出行企業簽約,聯手打造汽車雲相關產品。

既然雲對智慧汽車如此之重要,那麼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家的產品與服務呢?

答案應該從汽車智慧化的發展趨勢裡找。

不管是車內乘客識別、語音互動,還是自動駕駛、車外場景識別等智慧化系統都需要使用大量AI技術,對算力要求極高。所以除了行車相關的自動駕駛系統之外,其它系統的計算勢必需要藉助雲端算力。

與此同時,所有AI技術的資料標註和模型訓練,也只能在雲端大算力的伺服器上進行…

毫無疑問,只有車端和雲端,以及代表個人的手機端三者真正打通,才能促進智慧汽車邁上一個新臺階。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在國內第一個提出車雲一體概念的騰訊汽車雲,顯然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本週二,騰訊在每年一度的數字化生態大會上再次介紹了汽車雲相關的落地進展與產品規劃,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騰訊在汽車雲方面的幾個關鍵亮點:

首先

,騰訊自己沒有也不準備下場造車,堅持車企數字化轉型助手的定位不變,並不會跟車企形成直接的競爭關係。

其次

,汽車行業與安全息息相關,在安全方面容不得半點妥協。騰訊在上海專門開設了智慧汽車雲專區,透過硬體上的全棧物理隔離和軟體上的定向最佳化,做到了專雲專用,能夠保證資料安全、自主可控。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騰訊在上海專門開設的智慧汽車雲專區

國家相關部門對智慧網聯汽車的資料合規要求同樣非常嚴格,資料的儲存、處理和使用都需要滿足相應的規定才行。

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劉澍泉告訴車東西,法規在資料脫敏、資料處理等各個方面的要求騰訊都能夠滿足,是一個完全合規的底座,因而在此基礎上交付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也都是完全合規的。比如像是非常敏感的軌跡資訊,以及人臉模糊、車牌模糊等服務都只會放在專有云上。

據介紹,騰訊在上海這個智慧汽車雲專區是行業內首個專門為智慧汽車打造的專區。

再次

,騰訊的汽車雲服務堅持“車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在車端、手機端與雲端實現互聯互通,能幫助汽車產業各環節建立起有效的數字連線,構築資料驅動閉環,提升各環節生產效率。

以地圖為例,騰訊本次釋出了一個名為“車圖雲”的解決方案。在安全可信的專有云平臺之上,在業內第一個把地圖能力完全雲化,開放提供地圖更新和位置服務,助力自動駕駛車輛規模量產落地。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騰訊智駕地圖介面

劉澍泉告訴車東西,因為是基於雲的服務,車企可以非常方便地定製地圖更新的資訊,比如充電站的站點資訊以及使用情況,進而為車主提供更好的導航服務。

車圖雲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量產落地至關重要。不管是L2+的城市NOA系統還是L4的Robotaxi,在投入市場時候都需要劃定系統可執行的範圍(ODD),以此來設定開關或服務區域。而ODD本身又是動態變化的資料,這就需要有云端的地圖工具對ODD隨時進行更新。

另外,自動駕駛系統需要持續迭代,如何對車輛行駛表現進行評價呢?

人工效率太低且不穩定,車雲圖給的解題思路是基於雲端地圖和人類駕駛行為軌跡(基於騰訊地圖的導航資料)進行對比,然後再對自動駕駛車輛(系統)的表現進行打分,進而就知道在哪些路段下車輛表現不佳,從而針對性的去最佳化演算法提升系統表現。

最後

,作為一個專為汽車行業打造的產品,騰訊基於雲+圖+AI+安全的底座,實際上打造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覆蓋研發生產、企業治理、營銷服務、安全防護和用車出行五大場景,這是其他只提供基礎雲服務供應商所不具備的一個明顯優勢。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騰訊智慧汽車雲架構

比如在自動駕駛方面,騰訊不僅有車圖雲,還有“自動駕駛雲解決方案”。基於安全可信的專有云平臺,全面集成了自動駕駛研發到運營全鏈路能力,可以助力自動駕駛資料儲存實現10倍效能加速,演算法開發環節TCO降低 50%。

面向用車出行場景,在騰訊“智慧座艙雲解決方案”的助力下,可實現標準服務1個月上車,實現座艙服務的快速迭代,幫助車企迅速打造出個性化的智慧座艙產品…

結語:得到客戶認可才是真本事

雲服務最基礎的功能主要是資料儲存和計算兩大類別,這麼來看各大科技巨頭和網際網路公司的雲產品似乎沒有本質差別。

但對於智慧汽車產品來說,這裡既涉及了研發、生產,又涉及到了營銷與用車等多個環節。要打造出一個合適智慧汽車產業的雲產品,只瞭解資料中心建設和配套的軟體開發遠遠不夠,還需要深入瞭解汽車產業各個環節的運作模式和使用者實際需求才行。

騰訊在汽車雲方面擁有豐富的產品線,且能夠在業內首先建立起汽車專用的雲專區、首個提出車圖雲的概念…正說明了其是一家既懂雲計算技術,又瞭解行業運作模式和痛點的企業。

當然了,客戶的認可才是對一家公司產品最好的肯定。

在本次活動上,我們看到了寶馬、蔚來、一汽大眾三家車企高管登臺,介紹了其如何使用騰訊的汽車雲產品和服務來提升自家產品競爭力的經驗。除此之外,包括賓士、博世等公司在內的100多家車企和出行科技企業均選擇了騰訊的汽車雲服務。

智慧汽車,有“雲”則靈

騰訊與寶馬在汽車雲方面達成合作

寶馬與賓士全球豪華車市場領頭羊、蔚來是自主豪華新能源品牌一哥、一汽大眾是國內乘用車領域銷量最大的車企、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集團…

這麼多的頭部汽車公司選擇騰訊的汽車雲產品或服務,與其說是騰訊的成功,不如說是其“車雲一體”戰略的成功——真正為它們帶來了價值。未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和雲服務商認識到車雲一體價值並走上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