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做選擇?學會這些,你也能像查理·芒格一樣思考

不知道如何做選擇?學會這些,你也能像查理·芒格一樣思考

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思維,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和具備的科學思維。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你只有一種思維模式,那麼,在考慮任何問題時,你都只會用這僅有的一個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

也就是說,任何問題在你

那裡

都會被當釘子看待,因為你手裡只有一把錘子。

這難免會造成問題。所以,多掌握些思維模型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偉大的投資家查理·芒格所極度推崇的。

但掌握查理所說的那麼多思維模型,並不容易。

考慮到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個人認為,掌握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思維模型就差不多夠了。

不知道如何做選擇?學會這些,你也能像查理·芒格一樣思考

比如,經濟學中機會成本的概念、沉沒成本的概念、比較優勢原理等,理解、掌握這些概念和原理,我們在作選擇時就會更理性。

比如,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稟賦效應等,掌握這些認知錯覺,我們能避免評價別人時的偏見,能理解自己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的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根源。

可能這麼說還是比較抽象,舉個例子。

比如,你看到別人在做的一個行業很賺錢,於是你放棄了當前的工作,加入進去了。但做著做著發現,自己根本就沒賺到很多錢,甚至可能比之前的工作的收入

都少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即使沒遇到,心裡面可能也有過這樣的糾結。

不知道如何做選擇?學會這些,你也能像查理·芒格一樣思考

經濟學認為,任何一個選擇都是有機會成本的,放棄了的最大代價,就是機會成本。長期來看,轉行後獲得的收入,是否足以彌補其帶來的損失?另外,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並不一樣,在這種比較優勢下,產生的分工與合作,你進入新行業後,是否還具有競爭優勢?

在這個例子中,很容易犯的一個認知錯誤,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倖存者偏差:只看到賺錢的人了,卻沒關注到

虧錢

的人。你以為向那個賺錢的人一樣幹,就能賺到錢。其實,你看到的那些,並不是賺錢的必要條件,因為

虧錢

的人,那些條件也具備。

在做那個轉行的決定之前,如果能這樣多角度想一想,作出的選擇才是恰當的。

而實際上,我們日常的行為,受心理認知偏差的影響,遠超你自己的想象,並且我們幾乎都沒有意識到。

不知道如何做選擇?學會這些,你也能像查理·芒格一樣思考

我們需要有多角度看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這需要刻意去培養,並不太容易。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偷懶,而且偷懶已成習慣。

要想變得聰明點,就要和自己的懶惰作鬥爭,就是要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