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績效薪酬,工具層面的勤無法彌補理念層面的拙

任何管理領域,都存在理念層面和工具層面。理念層面,是我們對該領域的認知,而工具層面,則是該領域的適用場景。

李兆富:績效薪酬,工具層面的勤無法彌補理念層面的拙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螺絲刀、鉗子、錘子等等都是工具,其理念層面大概都是槓桿原理。在生活實踐中,我們很少會去研究槓桿原理是如何發揮功用的,但是我們卻知道它們的應用場合。相信我們沒有人拿著錘子去擰螺絲,因為這是典型的工具適用錯誤。

基於老祖宗給我們遺傳的密碼,我們傾向於“學以致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械工具,“學以致用”的“用”沒有太多的問題,但是在管理領域,尤其是在績效領域和薪酬領域,因為缺乏對管理工具的理念認知,應用的過程就出現了諸多的“工具適用錯誤”。

歸因給老祖宗,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懶惰式的歸因。孟子的“法先王”與荀子的“法后王”,因其符合了人性的懶惰,所以被我們接受。

於是乎,無論是績效管理,還是薪酬管理,“法”的結果,經常就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李兆富:績效薪酬,工具層面的勤無法彌補理念層面的拙

我們回顧一下:是不是很多企業都在“法先王”,學習曾國藩、胡雪巖、宮廷劇,學習GE、IBM、英特爾;是不是很多企業都在“法后王”,學習張瑞敏、柳傳志、任正非、馬雲。

歸因給老祖宗,本質上就是一種“路徑依賴”,因為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有孟子和荀子。商君的“變法不法古”與呂氏的“法其所以為法”,為何沒有遺傳給我們,僅僅是我們選擇了孟先荀後而已。而選擇商呂,直觀感性上意味著我們付出的更多,付出的時間更長。

這種現象還出現在平時的講課中,在講述績效和薪酬理念的時候,不少學員會這樣建議:老師,不要講那些理念,直接給我們表單,我們就知道怎麼做了。典型的“學以致用”,只能借用王陽明的一句話“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回給他們。

李兆富:績效薪酬,工具層面的勤無法彌補理念層面的拙

基於此,我們會看到:在企業的實踐中,績效工具漫天飛,薪酬方案不斷調。因為我們信奉“勤能補拙”,相信透過對工具不斷地選擇,總有一種能夠適合自己。殊不知,工具層面的勤,也就是頻頻更換工具,卻永遠無法彌補理念層面的拙。

一個企業要想做好績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不應該削足適履,還是應該量體裁衣,應該“缺啥補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