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職業發展中,總是會有些人走的很快,有些人在原地踏步。

入職公司或者所做的產品中,總是回覺得別人的產品不怎麼樣,市場反應很好,公司也很重視。

工作很多年,總是覺得自己和機會擦肩而過,就像是搭錯牆的梯子,辛辛苦苦爬到了牆上,卻發現不是自己要的方向。

總有一些懷才不遇的感覺。總在想著有一天能夠得遇明主,夢想一遇風雲變化龍,現實卻是蹉跎至今。一遇經濟危機或者業績不好,就面臨最佳化。

或許職場也會有一點點的方法論,不斷變快的職場中找到一點點的思考。在我看來,跟職業發展最相關的有兩個維度:崗位和產品。

為什麼有些工作工資會那麼高,為什麼一個崗位各大崗位都會搶著要?為什麼正在公司裡好好上班的你,會面臨到突入起來的被最佳化?

這些問題在我看來有三個因素決定:稀缺度和市場空間和可放大性。

稀缺度

常見的稀缺度

稀缺度,可以理解為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在這個崗位中你的優勢具備多大的不可替代。比如說:對於工程師來講就是你的專業性如何,對於銷售來件就是你的客戶資源怎樣。而這些需要的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我們看下圖:

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稀缺度

上面的圖片可以看出稀缺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線性增長,這也是很多人所希望的增長方式。在很多時候一些講究資歷的地方也很符合這種的設定。例如說在古時候的鄉村老人,他們肩負的小範圍的知識或習俗的傳遞作用,當年齡越大也就越具有資歷。但是在當今社會,老人就會進入到另外一個區間,在快速變化的的社會知識結構得不到有效的更小,稀缺度反而出現的下降。如下圖:

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實際稀缺度1

就像是在職場上流行的一句話:所謂的十年經驗就是把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年,大致就是符合這個規律。程式設計師群體裡有個三十歲焦慮的現象,華為也有清理三十五歲員工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大致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的稀缺度減低,而成本卻不斷增高,價效比逐步下降的原因吧。

當然也會有一些人在最開始的時候非常努力,讓他的稀缺度直線上升,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後會因為各種的問題導致節奏放緩。雖然他們節奏有所放緩,有之前的積累的基礎,倒是有一定的護城河。如下圖:

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實際稀缺度2

難道職場就沒有特例麼?其實不然。還有一種所謂的人生贏家模式,那就是人人嚮往的高速增長模式。例如說一個銷售,在剛剛入行的時候,沒有人脈,沒有經驗,沒有資源,在最開始沒有什麼業績。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補足了人脈、資源和經驗的短板後,業績會出現爆發性的增長。再比如師父跟前的學徒,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幫著做些零碎的事情,可是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斷觀摩師父的做事風格、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能獨當一面。如下圖:

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所以說,覺得職場發現的一個個重要因素就是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稀缺度。

可放大性

那是不是職業稀缺,工資一定會高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快遞員或者外賣小哥也會緊缺,但他們的報酬大多是按照計件計算的,每送一件就會得到一份的報酬。他們想到得到更多薪水的唯一路徑就是以多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可是即使做到最快,回報可能也只增加一到二倍。

我們怎麼在職場上怎麼增加自己的稀缺度呢?

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駭客與畫家》中提到:

要致富,你需要兩樣東西: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你的職位產生的業績,應該是可測量的,否則你做得再多,也不會得到更多的報酬。此外,你還必須有可放大性,也就是說你做出的決定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應。

那什麼是可放大呢?簡單來講就是這件事情能夠給你帶來的持續價值是什麼?比如說以你的作品為計:程式設計師的程式碼可以一次開發,普遍適用。作家的作品,可以持續的產生價值和影響力。所以說可放大性也就是讓你的作品能夠在長時間週期裡能夠持續性的發酵,持續性的產生價值,並且能夠儘可能的影響更多的人。

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放大性

在科技行業中,你開發的新技術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一旦你的技術與使用者的需要有差距,影響就會被成倍放大。你要麼令大量使用者滿意,要麼令大量使用者不滿。你的使用者越滿意,你的產品就越具備可放大性。

就你的產品來講,它是解決100個人的問題,還是解決10000人的問題,再或者它在解決更多人的問題。產品本身需要解決的問題,決定了它的可放大性。

怎麼增加稀缺度

那麼怎麼才能增加稀缺度呢?簡單來講究是做難的事情。《駭客與畫家》中說:

如果你有兩個選擇,就

選比較難的那個

。如果你要選擇是坐在家裡看電視,還是跑步,那就出去跑步吧。這個方法有效的原因可能是遇到兩個一難一易的選擇時,往往出於懶惰的緣故,你會選擇較易的那個選擇。在意識深處,你其實知道

不懶惰的做法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這個方法只是迫使你接受這一點。

如果你有兩個選擇那去選擇難的那件事情,在工作中透過去做一件件更難的事情去構建自己的護城河。例如說是簡單的完成一個工作,還是不止完成工作並且做好甚至是去不斷挖掘工作背後的影響因素,結果也是不言而喻。

除了做難的事情之外,還可以去選擇一個同儕競爭的環境。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中,去找到一個能夠帶動你的一群人,無論是良師還是益友,或者是比你強一些的同事。他們都會讓你不斷成長,不斷增加自己的稀缺度。

市場空間

什麼是市場空間?簡單來講究是一個職業在市場上的需求程度。剩餘市場空間足夠的大,而人才的供應不能跟上,這個時候市場就像是一個藍海市場,只要有一技,在這個領域內就能拿到不錯的offer。如下圖

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藍海市場

例如四五年前的移動端工程師,處於藍海市場,創業公司多,崗位需求大,一人難求。

然而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市場的人越來越多,但這個市場空間還是那麼大。在這個時候,剩餘市場空間嚴重縮小。在這個時候就會進入到紅海市場。

慢慢地各大網際網路對大部分需求已經完成跑馬圈地,在加上其他混合技術及跨平臺技術的不斷成熟,移動端的就業市場不斷被蠶食。時至今日(2019年),移動端工程師的工作越來越找,職位要求條件也越來越高。如下圖:

拿高薪的人做對了哪些事

紅海市場

那麼如何對抗剩餘市場空間呢?

從最直觀的角度來講是增加自己的稀缺度,成為這個行業的頭部玩家。從根本上講,就是找到職場中的第二曲線(以後在講)。

萬維鋼老師在《巨人的工具》中解讀到:選擇兩項技能,把每一項技能都練到世界前25%的水平。同時擁有兩個能排在前25%的技能的人很少,如果能把這兩個技能結合起來去做一件事,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這個世界在某個領域想要做到前1%,無疑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把兩項技能都練到前25%的水平相對容易些。兩項技能的組合,不但可以增加個人的稀缺度,更重要的也能幫助你跨越職場中的第二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