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戰略:合適的產品配合適的供應鏈(三)

一份來料異常處理流程制度

績效管理中的五個經典故事

在深圳的你,過了35歲,你還能繼續做採購嗎?

CPPM證書含金量怎麼樣

其三就是關停並轉,放棄一部分業務。比如計算機變為大眾產品(功能性產品)後,IBM原來的響應型供應鏈太貴了,沒有成本優勢,就退出PC市場。後來,IBM退出低端伺服器市場,也是同樣的原因。這樣,IBM專注創新性產品,比如高階伺服器,達到產品戰略與供應鏈戰略的匹配。相應地,接盤手聯想則聚焦功能性產品,把IBM的PC與低端伺服器都接過來,與其經濟型的供應鏈相匹配,從戰略的角度來說也是明智的選擇。

在北美,一個行業成熟後,大都會經歷一輪又一輪的整合,最後只剩下兩三家主要的公司。從供應鏈的角度看,這也是有道理的:整合後,規模效益增加,供應鏈的成本才能做得更低,以達到功能性產品與經濟型供應鏈的匹配。很明顯,聯想走的就是這條路。這些“剩餘者”不是創新導向的。這也註定了聯想與華為走的不是一條路。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老是把這兩家公司放到一起比較,說與華為相比,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微不足道。這種比較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兩家公司都沒錯,它們都在力圖讓產品戰略與供應鏈戰略相匹配,這意味著華為得投入巨資來追求差異化,而聯想則不斷挖潛供應鏈來追求經濟性。

講到這裡,順便再說說戴爾。戴爾的直銷模式是快速響應的供應鏈,在計算機是創新性產品時,需求預測準確度很低,庫存風險高,直銷模式“不見兔子不撒鷹”,由訂單驅動是合適的戰略。但是,一旦計算機成了功能性產品,直銷模式的供應鏈成本高昂,就不匹配。作為應對措施之一,戴爾更加專注2B業務,因為商業使用者的定製需求多,產品更加接近“創新性”,有更高的毛利,與響應型供應鏈的匹配度更高。

供應鏈戰略:合適的產品配合適的供應鏈(三)

這種現象在別的行業也能看到:低成本地區競爭對手進入時,一般會專注批次大的功能性產品,這與其成本導向的經濟型供應鏈相匹配。作為應對,歐美日的企業就更多地進入差異化市場,聚焦小批次、多品種的產品,與其響應型供應鏈匹配。例如在晶片行業,歐美的廠家基本上就放棄了大批次晶片,除英特爾和鎂光,德州儀器、意法聯合體等早就轉向小批次的模擬訊號晶片等。日本企業全面撤退家電、手機行業,也是把更多資源聚焦差異化的創新性產品,與其相對昂貴的響應型供應鏈相匹配。

最後,順便談一下小米與蘋果。《掌鏈》的記者崔芸採訪我,問這兩家企業都是主要的手機廠商,它們的供應鏈有什麼關係[2]。我說,它們的供應鏈沒有任何可比性,因為它們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蘋果的手機是創新性產品,小米的手機是功能性產品;前者配套的是響應型供應鏈,後者配套的是經濟型供應鏈。把這兩個企業放在一起比,其實是一種外行看熱鬧的做法,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如果硬說有什麼可比性,那就是兩者的產品戰略與供應鏈戰略都是高度匹配,結果是蘋果把手機做得足夠好,小米把手機做得足夠便宜。當然,這也註定小米成不了蘋果,蘋果也成不了小米。

供應鏈戰略:合適的產品配合適的供應鏈(三)

供應鏈戰略:合適的產品配合適的供應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