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過去心有不甘,對未來充滿不安,才是心累的根本原因

對過去心有不甘,對未來充滿不安,才是心累的根本原因

寫作一年多來,得到了很多好處:

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能在一段時間裡專注在一件事上;

學到了一些有用的閱讀和寫作的技巧,使兩者的效率有所提高;

找到志同道合的寫作愛好者,和他們抱團成長;

意外獲得了寫作收入;

……

但是,也發現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無法關注當下的事情

。我覆盤的時候覺得,可能是因為,持續寫作需要源源不斷的素材,而對於素材的積累工作,需要時時刻刻進行。

這就導致了什麼情況呢?

我走在路上,看見一個媽媽正在打罵小孩,於是本著收集素材的想法,思緒就一直停留在這件事上,想著可以把它用在哪裡,於是錯過了路上的風景和別的事;

和別人聊天,聽到一件事或者一個觀點,立刻想著去哪裡找資料來證實、可以在什麼主題的文章裡用它,於是,對方接下來說的話,幾乎一句都沒聽進去;

甚至最近一次和朋友聊天,因為話題是他起的,但當時我在想別的事,直到他說到一個關鍵地方,我才反應過來:我沒聽到他前面講的內容,不得不讓對方倒回去重新再說一次;

……

不一而足。

後來和很多人聊到這個問題,我發現,

「忽略當下」是很普遍的現象

,我們總是在一心多用,真正一段時間專注在一件事上的情況少之又少,你是不是經常這樣做:

開車的時候,想著晚上吃什麼、明天要交的方案還能怎麼改一下、工作群裡還有什麼事沒處理;

邊看書邊和朋友聊微信;

微信剛發出去就立刻切換到新聞頁面;

用電影、綜藝下飯;

和家人聊天的時候還在想著小孩學校裡的手工作業要怎麼做;

……

造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是因為科技發達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時,需要我們親自處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社會資訊超載、誘惑太多。

基於以上兩方面原因,逼迫我們不得不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產值,如何提高?就是在一段時間裡同時做著幾件事情。

這會造成什麼問題呢?——直接加大我們的認知負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每天都覺得很累,但這種疲勞感並不能透過睡一覺來解決,因為我們感覺到疲勞的部位是大腦,不是身體。

大腦疲勞和身體疲勞的形成機制完全不同,因此,緩解的方法也不同。

緩解身體疲勞的方法簡單粗暴,就是保證規律、充足的睡眠,大腦疲勞的緩解方法就稍微麻煩一點。

想弄清楚到底怎麼做才能有效緩解大腦疲勞,得先了解大腦的疲勞感是如何產生的。

對過去心有不甘,對未來充滿不安,才是心累的根本原因

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預設模式網路」,它主要由這些腦組織構成:

內側前額葉皮質

後扣帶皮層

楔前葉

頂葉頂下葉

平時生活中,絕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大腦都在執行無意識的指令,比如:

走路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思考先邁哪條腿;

從桌上拿起手機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思考該怎麼握住它;

落坐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思考踝關節、膝關節以及髖骨如何摺疊;

……

要做到這些,僅依靠大腦執行無意識的指令就可以,而做方案、閱讀、思考等有意識地大腦活動,放在每天來看,佔比其實很小。

我們靠什麼執行無意識指令?就是前面提到的「預設模式網路」,簡稱DMN。

DMN的能量消耗佔大腦整體能量消耗的60%-80%,當我們需要執行有意識地活動指令時,只需要追加5%就可以,足見DMN胃口之大。

所以,

想要有效緩解大腦的疲勞感,就要從抑制DMN的活動頻率入手,只有它的活動頻率得到抑制,才能從整體上降低大腦能量的消耗,從根本上有效緩解大腦的疲勞感。

目前世界範圍內,腦科學、神經科學以及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

「正念冥想」能夠抑制DMN的關鍵部位--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皮層的活動。

因此,正念冥想被證明可以有效消減雜念對大腦能量的過度消耗,消除了這種過度消耗,就從根本上緩解了大腦的疲勞感,因為大腦無意識活動時產生的雜念,被研究證實是大腦產生疲勞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因如此,「正念冥想」這個概念這幾年才被炒得火熱,你可能之前聽說過、也可能看過相關的書、還可能親身嘗試過它。

即便在看這篇文章前,你對「正念冥想」不太瞭解,也沒關係,稍後會分享三個方法,幫助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能練習它,但在那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冥想是什麼。

冥想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

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

一段可自由支配的、不被打擾的時間。

冥想的目的只有一個:

讓思緒回到當下

最基本的冥想方法:

感受自己的呼吸,呼吸是意識的錨。

簡單瞭解了冥想過後,接下來分享三個平時在生活中能幫助我們關注「當下」的方法:

找一個空間、留幾分鐘時間,感受自己的呼吸。

對過去心有不甘,對未來充滿不安,才是心累的根本原因

也被稱為「正念呼吸法」,你可以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裡,找一個沙發或者床,然後找一個舒服的姿勢,閉上眼睛,仔細感受自己的呼吸。

仔細到什麼程度呢?你可以試著感受一下:

呼氣與吸氣時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呼氣與吸氣時氣息的溫度有什麼不同;

呼吸之間短暫的停頓是怎樣的;

胸腔抬高、放下時的感受是怎樣的;

……

另外,還可以感受身體與沙發或者床接觸部位的觸感是怎樣的等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自己透過感受呼吸和與物體接觸時的觸感,將思緒留在當下。

當然,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這種留在當下的時間,可能就幾秒、幾十秒,然後思緒就不可避免地被明天要交的方案、花唄賬單等各種雜念吸引走。

沒關係,這很正常,當我們的思緒被牽走時,不要責怪自己,試著把它再牽回呼吸和觸感上就好。

享用美食的時候,稍加觀察再入口,認真感受它的味道。

對過去心有不甘,對未來充滿不安,才是心累的根本原因

你有仔細分辨過每一口米飯的味道和在口腔裡的觸感有什麼不同嗎?這不是一個矯情的問題,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不會去這樣仔細分辨,我們咀嚼每一口食物的時候都在做這些事:

刷手機;

閒聊;

追劇、追真人秀;

想別的事;

……

和大家一起吃飯也就算了,一個人吃飯的時候也很少關注眼前的食物,不是在刷手機就是思緒飄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這樣怎麼能關注到「當下」發生了什麼呢?所以,如果有機會一個人吃飯,可以試著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和它在口腔裡的觸感。

可能剛開始會很不習慣,但經過練習,我們的思緒就比較容易集中在「當下」。

認真觀察當下所處的環境和環境裡的人。

對過去心有不甘,對未來充滿不安,才是心累的根本原因

文章開頭我舉的自己的例子,就是典型的「身在這個環境心在另一個環境」的狀況,這種完全忽略當下環境所帶來的後遺症,我比誰都清楚。

也正因為自己經歷過,所以才去找解決辦法,並且想透過今天的文章分享給你們。

我現在正在有意識地學著這樣做:

每到一個環境,不管之前去沒去過,都先觀察一番,條件不允許的,就偷偷觀察;

有人迎面走過來,就呼叫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比如:服務員上菜的時候,偷偷觀察她的長相、表情、著裝等;

走在路上,即便是每天都走的路,也會注意觀察路邊的小店,今天天空的顏色、雲朵的形狀;

……

總之,想盡辦法讓當前環境裡的事物吸引自己的注意力,減少走神、分心的頻率和時間。

最後,總結一下這篇文章:

科技發達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時,需要我們親自處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加上現代社會資訊超載、誘惑太多,逼迫我們不得不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產值,如何提高?就是在一段時間裡同時做著幾件事情。

這會直接加大我們的認知負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每天都覺得很累,這個感到疲勞的部位正是我們的大腦。

我們大腦裡有一個「預設模式網路」,簡稱DMN,它主要由這些腦組織構成:

內側前額葉皮質

後扣帶皮層

楔前葉

頂葉頂下葉

DMN的能量消耗佔大腦整體能量消耗的60%-80%,因此,想要有效緩解大腦的疲勞感,就要從抑制DMN的活動頻率入手。

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能夠抑制DMN的關鍵部位——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皮層的活動。

本文分享三個平時在生活中能幫助我們關注「當下」的方法:

找一個空間、留幾分鐘時間,感受自己的呼吸。

享用美食的時候,稍加觀察再入口,認真感受它的味道。

認真觀察當下所處的環境和環境裡的人。

可以說,大腦所有的疲勞和壓力都來自過去和未來:對過去的事情心有不甘,對未來的事情充滿不安。

唯有學會關注「當下」,才能從根本上把我們從「每天都覺得好累」的漩渦裡解救出來。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關於成長,慢半拍沒關係,但別停!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