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是二個人的事嗎?

持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結婚是二個人過日子,和其他人沒有關係,經濟上獨立,地理上也有足夠空間距離。你家人的想法工作都是他們的事,你往後的人生決定都可以由自己決定,除了正常的走動,似乎就是二個人的事。

最近家裡開銷比較大,你希望老公可以減少一點應酬,多點開銷在家庭裡,老公卻說自己習慣了這樣,這也是工作需要,自己沒有存錢的習慣,錢就是用來花的,會花錢才會賺錢,你卻認為應該節儉,能不用的就儘量別用,因為對待金錢的態度不一樣,你找老公去商量,希望可以妥善解決這個問題,老公卻覺得你沒事找事,認為這沒什麼好說的,一直拖著避而不談,他越拖你就越逼問,非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們一個追一個逃,你越追他越逃。

你計劃給孩子報個程式設計,說這個現在很火,很多大學自主加測考試,透過會有一定的優先權,還可以開發邏輯思維,爸爸卻認為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耽誤孩子的娛樂時間,不需要學那些東西,你說孩子這麼小哪懂什麼,大人就應該替他做主,要不然他以後沒出息會怪我們的,孩子的人生要他自己做主,我們不要插手過多。

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沒有對錯,而對待問題的不同方式,是從原生家庭當中習得而來。每個家庭都有一套自己的內部規則和執行機制。老公在小時候家裡不富裕,每次壓歲錢花掉了就會被母親責備,當他長大之後自己可以賺錢了,錢就想自己做主,不喜歡被過多的限制。對問題也喜歡避而不談,認為一家人不需要說那麼多,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所以當妻子越追他就越逃。而妻子小時候家庭也不富裕,習慣了存錢,遇到什麼問題家人都會坐下來一起商量討論,共同面對,於是她就一直追著老公解決問題。

在對待你學習上,你爸媽會把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全部給你,從來不會問你的意見,都會幫你安排好,而你的鋼琴才藝也是你媽媽直接安排的監督練習的,所以你今天才有這麼多才藝,公司的活動上你總能獲得關注。所以你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必須去學點什麼,而爸爸生長在一個自由的家庭氛圍當中,爸媽給了他很大的自主空間,這也培養了他獨立拼搏的性格。

如果你有一個替你操辦很多的媽媽,對你照顧地無微不至,你小時候應該很享受,當你進入了婚姻,妻子也表現出了和媽媽相同的特質,你現在卻很不適應,很反感,會有想逃離的衝動,感覺處處被限制。因為你好不容易可以脫離媽媽的掌控了,又來了個“新媽媽”,又喚醒了你很多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而媽媽從小被訓練做各種家務,爸媽工作忙,沒什麼時間照顧她,被迫過早獨立,所以你暗下決心,以後你要儘量地照顧你老公和孩子。

結婚是二個人的事嗎(下)

這些都是我們從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學會的,有些甚至是自己都無法覺知到的,也把它們帶到了你的在生家庭裡,帶來了你的行為模式,處理問題的方式,每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體,帶著他的過去,帶著他家庭的傳承,也帶著民族文化的烙印,和人類文明的基因。

我們現在親密關係的模式,是我們原生家庭親子關係的重複,從小被父母忽視缺乏關愛,就希望找到一個關愛自己的人,想依賴伴侶,如果伴侶希望你獨立,你會認為伴侶不再愛你了,開始你很不適應很失望,矛盾在這一時期最多。這裡雙方一個是功能過剩,一個是功能不足,關係處於失衡狀態,功能過剩者會感覺自己很累,希望對方可以承擔一點責任,替自己分擔一點。累會滋生怨氣,怨氣是關係的殺手鐧。我可以幫你抱一個理財班,但你要認真去學,我幫你報個父母訓練營,你去學習如何做一個更好地父母,這些對功能不足者來說,都覺得好難,你比我厲害,你學會了就可以,我的人生就交給你負責了,這也是我們在婚禮上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功能過剩者在原生家庭可能也被忽視,只能透過優秀來獲得父母的關注,他表現的越來越強大,其實內心深處渴望他人的關心和認可,當他遇到了功能不足者依賴他時,他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價值感也得到了確認,功能不足者也找到了依靠,二人相互吸引,一拍即合。

如果另一半家裡有兄弟姐妹,老大容易形成功能過度者,我們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老大要照顧弟弟妹妹,會承擔更多的責任。老么容易功能不足者,給他的壓力最小,父母也有了照顧孩子的經驗,還有哥哥姐姐的照顧,不用承擔什麼責任,性格上獨立自主有個性,敢於冒險特立獨行。中間的二頭都不靠,既沒有老大的責任心,也沒有老么的輕鬆自由,父母沒有過多的關愛給他,容易尋求關注,做出一些干擾父母的行為來討好父母。看過電視劇《都挺好》會印象更深刻。

我們的行為模式是在過往的經歷當中形成的,當我們走進婚姻之後,需要有意識的覺察我們模式,增加對彼此的瞭解,放棄改造對方的想法,既不要犧牲自我去滿足對方,也不要犧牲對方來滿足自己,在關係中做真實的自己,各自開放坦誠,尊重和接納彼此的差異,當你能真實的做自己,既不依賴也不討好,並學會處理彼此的差異,親密關係會更加的融洽,即使踩著一地雞毛,也能舞出美妙的探戈。

做真實的自己,是能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瞭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對伴侶的無意冒犯,做迴應而不是做反應,反應是一種本能,迴應是一種理性的回答,說到底,婚姻既是二個人的事,也是二個家庭的事,最終還是一個人的事,自己可以選擇如何對待另一半的想法、態度、行為和動機,需要藉助關係來看見自己,修復自己,活出自己,客體關係認為,模式在關係中形成,在關係中展現,在關係中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