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2021年3月9日星期二,這裡是

@姜小云的思考屋

,今天我想說的話題是和“分享”有關的。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線上線下分享,在這些年,你聽了多少?

每一次分享之後,你是不是也會直呼過癮,但是事後卻還是那個你?亦或者,你是不是也會產生“又是在說某某道理”的那種感受?

這篇文章,我只想談談,為什麼我們聽越多的分享,不僅沒有過好自己的生活,反而還產生一種“為什麼我也懂但就是沒有達到別人的優秀”之類的壓力感,以及,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聽的高質量分享。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在我看來,所謂的分享,其實就是分享者對過往某個特定領域的經歷、心得體會的一種

主觀的、濃縮的

經過整理的過程。

1、分享的主觀性

所謂分享是主觀的,也就是說,任何人的分享,都會存在主觀的成分。哪怕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他在分享的時候,也因為時間因素、輕重選擇等,發生偏離的情況。

在這個知識可以輕易實現共享的年代,各家的分享可謂是鋪天蓋地,你隨便加入一個線上群體,就會時不時被群主以@全體成員的方式,通知在什麼時間由誰給大家分享什麼主題的內容。於是乎,你當時記了滿滿的幾頁紙,大呼過癮和充實,但是,

事後,你還是你,分享的牛人,還是那個你認為高不可攀的牛人。過去之後,你還是會繼續聽分享,享受著事後聽了的那種情緒快感。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但是,這種聽取分享的習慣,卻有很大的弊病,因為

這種享受快感的感受,會在時間的作用下,產生化學反應!即你會產生“乾貨聽了很多,但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生活”的感受,亦或者“說來說去,還是在說某某個道理”的看似看透分享者內容本質的錯覺。

這也是我不喜歡也不建議頻繁聽各路分享的原因,因為這種聽完一時爽,過後生活照舊的現實,讓你產生的不是動力,反而是壓力和焦慮,甚至自我懷疑。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分享的主觀性也意味著,分享者很可能在分享過程中無意識參雜很多非真實、客觀的想法內容

。比如說,對方分享自己一次成功的銷售經歷,自己如何運用人際溝通等知識,經過重重交鋒,終於讓客戶被自己說服了,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很可能,對方的同意和“被說服”,只是因為他的需求,剛好在這個時候被滿足,人家之所以思考周旋,其實只是因為自己在糾結如何讓需求更好的滿足自己。

2、分享的濃縮性

所謂濃縮的,換句話說,就是分享者分享的內容和觀點,都是一個縮減版的個人MV。就像我們人可以活幾十年,但一部120分鐘的電影就可以呈現一個人的一生。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濃縮是必然,因為沒有人會把自己每月、每週、每天、每分每秒的行動全部搬出來說,他們只會將365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拿出來,透過舉例子的方式分享。

既然是例子,那就註定只是個別,你不會看到支撐例子成立背後的無數潛水的行為。就好比我今天成功考過了科目一,前後只用了13天。考友問我如何做到的,我說就是必須每天都刷題,有題感。但我是在這13天中如何在工作間隙偷偷搶時間刷題,利用一切交通標誌去強化自己對記憶的經歷,只有自己能體會。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在這裡,我並不是提倡大家不要聽分享,我們當然要學習前輩的經驗理論以及心得感悟,而是,我們一定要學會識別分享的質量,以及平衡內求和外尋之間的關係。

3、選擇高質量的分享

在這裡,結合自己的收穫,我分享一下自己對於高質量的分享的認識。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第一,一定是親身經歷的

。沒有經歷就不會有特別強的情緒,所以,判斷一個分享是否實在,一個關鍵就在於分享者是否有高昂積極的情緒。

相信大家都有一種感覺,當自己在經歷某件事情之後,會產生強烈的話語權,在和別人說的時候,會特別“話癆”,言語間流露出一種氣質,聽的人都能被你的氣場所感染,從而產生一種“你在發光”感受。後來我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是因為自己做了,經歷了,產生的情緒上的亢奮。只有自己做了,在分享的時候才會特別有一種獨特的情緒,感覺自己特別想說、能說、而且會說。

第二,一定要看分享的內容,是停留在冰山上面,還是深入冰山下面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說實話,很多人在分享的時候,分享其實都是結果以及實現結果的那個過程。但是,聽得多了,我更加有一種體悟:

好的分享,並不是分享取得的結果以及實現的過程,而是分享在你實現它的路上,你為什麼能做到的東西,這才是冰山下的東西。你在怎麼實現這個結果的路上,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其實是在透露著你的思維方式,以及獲取這個思維方式的途徑。這才是聽的人應該學習和認真思考的地方。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寫到這裡,我忽然發現自己本次帶入了強烈的情緒感,甚至有種進入到寫作的心流中的感覺,其實,只是因為這些話,我曾經親身經歷和思考,並且,對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