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回憶“照顧五保戶”:送飯的經歷,改變了人生

知青丁寧得知自己要下鄉的時候,心裡罵遍了能罵的所有人。

她不願離開上海,更不想到那些從來都沒聽過的鄉下去,然而,當時代的洪流襲來,任何人都無法討價還價,選擇權不在自己手上,只能隨波沉浮。

當時上海的知青有幾個插隊的地點,東北、江西和雲南。一些人覺得東北和雲南離上海太遠,不好回家,江西比較近,坐兩天火車就能到,於是優先選擇江西,他們沒想到,東北和雲南的條件要比江西好得多。

丁寧就是趕赴江西知青中的一員,拿著行李下了車,剛踏上紅土地,她就開始流淚,這裡的草木山河如此陌生,村落如此原始,跟她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女知青回憶“照顧五保戶”:送飯的經歷,改變了人生

最讓她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是當地人的鞋。

來迎接知青的鄉親們,要麼打赤腳,要麼穿著草鞋,好像根本不在乎保護柔弱的雙腳。

丁寧從小出門必須穿皮鞋,在她看來,女孩子不穿合適的鞋子,就會顯得不夠莊重和文雅,所以,她的行李中還夾著一雙雨天的膠鞋和夏天的涼鞋,以便應對不同的環境。

跟村民接觸久了,她發現當地人除了冬天之外,其餘三個季節都穿草鞋,而且,每家每戶都會打無數的草鞋,掛在屋外或者房樑上,就像一片片草鞋拼成的簾子。

丁寧不喜歡草鞋,也從來不穿,即便有人告訴她“草鞋是好東西,不管是上山還是下坡,都像走平地一樣”,她仍舊固執地拒絕。

不過,生活的現實,很快就讓她不得不改變自己。

山中的六月,天氣陰晴不定,隨時可能下起大雨。才學會鋤地的丁寧在山上勞動,忽然一股烏雲移到頭頂,大雨不留情面地砸下。

“收工!”隊長喊了一嗓子。

村民們歡呼著朝山下跑去,他們習慣了山路,健步如飛,一會兒就不見了。

泥地見了水,像冰面一樣滑,丁寧小心翼翼地挪步,把鋤頭當成柺杖,幫助自己保持平衡。

她今天特意穿了雨鞋,就是預防下雨的狼狽,沒想到雨鞋下山如此困難,走了一會兒裡面已經灌滿了雨水。

“不穿了。”她嘆口氣脫掉鞋,赤腳踩在滿是碎石的山路上,雖然已經成為了勞動人民的一員,但她的腳還是像城裡人一樣嫩,經不起石頭的折磨。

女知青回憶“照顧五保戶”:送飯的經歷,改變了人生

剛走兩步,腳心實在吃不住疼,就坐在了路邊的樹下。早上出來的時候只喝了一碗稀飯,此時腹內早已空空,望著山下不斷升起的炊煙,孤獨、委屈和憤怒的情緒湧到了胸口。

她發洩似的把鋤頭甩了出去,落地時的泥水濺到了一個路過的村婦身上。

村婦見丁寧赤著腳,猜出了她的不快,利索地脫下自己的草鞋,遞給丁寧說:“不要嫌棄我穿過的,你穿上草鞋,就不怕石頭劃腳了。”

丁寧有些猶豫,村婦又解下腰帶,扯下幾縷碎布,纏在鞋袢上,笑著說:“這樣就不會紮腳了。”

“大姐,鞋給我,你穿什麼?”丁寧很不好意思。

“哈哈哈,不用擔心。”村婦憨厚地笑著,“莊稼人腳底板像鐵板一樣,不怕石頭硌。”說完,重新走入雨中。

穿上草鞋,丁寧試著走了幾步,確實不滑了,她不知道這其中的原理,只是覺得當地人有不為人知的智慧。

下山後,丁寧理解了為什麼每家每戶都掛著那麼多草鞋,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草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適合的。

那位大姐送鞋的行為,讓丁寧覺得山裡人十分可愛,她開始主動接觸周圍的村民,很快,她就認識到了山中生活的另一面。

過了大半年,大隊支書找到丁寧,抽了半天煙也不說話。

丁寧問:“有什麼事直說吧。”

支書猶豫了一下,慢慢說:“隊裡有個五保戶老人,早些年家裡人都去世了,他一個人生活不方便,全大隊上百戶人家,輪流給他送飯,你們知青……”

女知青回憶“照顧五保戶”:送飯的經歷,改變了人生

原來支書是想讓知青給五保戶送飯,丁寧豪爽地答應了下來:“你放心,我們不搞特殊,保證給老人把飯送到。”

支書咧嘴笑著說:“送飯的那天,你不用出工,但是工分照給。”

到了約定的日子,丁寧帶著飯菜,由鄰居領著去認門,剛走到老人家門口,丁寧一陣眩暈,除了隱隱的腐臭味,那間被稱為屋子的東西也讓她驚詫,說是屋子,基本就是個窩棚,矮小異常,到處都是透光的豁口,甚至不如知青用青石搭成的豬圈。

他們兩個人彎著腰進了屋子,黑乎乎的房子裡除了中間蹲著一個土灶,以及一張用碎磚塊壘成的床之外,再沒有其他傢俱。

土灶上倒是有口舊鍋,但已經黑到分不清材質,灶沿上放著兩個陶碗,裡面遺留著一團食物。凌亂的床上鋪著一條又油又黑的破棉被,看上去並不保暖。

這樣的地方能生活嗎?丁寧望著屋裡的擺設,心裡很是糾結。

鄰居跟老人用當地土話聊天,丁寧聽不懂,但她看得出來,老人很高興,滿是皺紋的臉上擠出一個祥和的笑容,他一隻衣袖是空的,用另一隻乾枯的胳膊指著丁寧的腳說了一句話。

丁寧問鄰居:“他說什麼?”

鄰居笑著回答:“他說你的草鞋很好,看起來既合腳又結實。”

丁寧心頭一熱:“這是村東頭王大姐給我做的,她還把碎布頭加到了鞋袢裡!”

老人聽不懂丁寧的話,只是微笑迴應。

女知青回憶“照顧五保戶”:送飯的經歷,改變了人生

在回去的路上,丁寧問鄰居跟老人說了些什麼,他為什麼那麼高興,鄰居說:“我告訴他,你是上海來的知青學生,主動給他送飯,他說這是自己的福氣。”

丁寧心中一凜,老人的生活如此困頓,但他並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能記得周圍人的好,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殘疾,其實不至於淪落至此。

她下了一個決心,只要自己還在這個村子待一天,就不會虧待這個老人。

第二次送飯的時候,天不亮丁寧就起床了,準備了一頓豐盛的飯菜。

從知青宿舍到老人的住處,要在村裡繞幾條路。當時丁寧已經跟村民們熟悉了,出工的村民湊近送飯的籃子一看,羨慕地說:“白米飯呀,還有肉!”

當時物質資源很匱乏,尤其是山裡的生活,村民們基本都是蔬菜配辣椒,一個月到頭都見不到肉,大米飯只有病人才能吃。相較於普通村民,知青們的情況好一些,每人每月能領到幾十斤米,還有半斤油。

這一次送飯,丁寧沒有叫上鄰居,她知道,人和人的交流,有時候並不需要語言。

她把飯拿出來遞給老人,然後自己在屋子裡打掃,先是刷洗鍋和碗,然後沖洗佈滿黑泥的地面,老人坐在遠處,一邊笑著吃飯,一邊自言自語。

後來,丁寧又送了幾次飯,每次都會打掃一番,兩個人從來沒有說過話,但卻如同老友一樣默契,能感受到對方散發出的溫暖。一年後,老人去世了,丁寧再也沒有做過飯。

女知青回憶“照顧五保戶”:送飯的經歷,改變了人生

在江西下鄉幾年後,丁寧不再任性、自我和挑剔,變得乖巧、無私和豁達,從接過村婦的那雙草鞋開始,到跟五保戶老人的沉默相處,她漸漸明白了人生的不易,正如奈保爾所說:生活如此絕望,但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地活著。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